《六》,埙;

埙是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它的外形是椭圆形的,有的是圆形、橄榄形不等。它的大小与鹅蛋相似,音有一至五个不等。最早的埙是一孔吹两个音,后来逐渐发展为六孔,是中音吹奏乐器。它的音色古朴、醇厚、浑圆,即能独奏又能同其它古乐器合奏,如钟、琴、瑟等。

《七》, 唢呐:

唢呐,古称琐嘹,苏尔奈.又称喇叭、小唢呐、海笛。原是波斯乐器,明代以前传入中国,先为军中之乐,后入民间.明王圻《三才图会》(1607) 即"唢奈"其制如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唢呐两晋时期(公元265--420年)已流行于新疆地区。清代称"苏尔奈"。其名出自阿拉伯语surna的音译。明代王西楼《朝天子》词曰:"喇叭锁哪,曲而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对其在当时的艺术表现功能描绘的十分生动。

《八》,箫:

短箫:朝鲜语称“单扫”。朝鲜族竖吹乐器。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短箫外形与汉族洞箫相似,但管身细而短,全长 35~37厘米。传统短箫多为竹制,也有用空心木制诈的。上端开一吹孔,管身上开有5个按音孔(前4后1),下端有一个出音孔。只能吹奏五声音阶的曲调。

《九》,巴乌:

巴乌是簧管乐器,流行于云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常用于独奏或为舞蹈和说唱伴奏。巴乌:簧管乐器,也叫“把乌”,流行于云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哈尼族称“各比”,彝族称“比鲁”“乌勒”,侗族称“拜”,常用于独奏或为舞蹈和说唱伴奏每到晚间,各族青年男女还常常用巴乌来传递爱慕之情。巴乌的品种较多,在哈尼族,既有单管巴乌,又有双管巴乌,由于竹管长短、粗细的不同,还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乌之分。彝族的巴乌,有竖吹和横吹两种,在蒙自地区的土佬人(彝族支系)中,也流传有双管巴乌。佤族的巴乌,管长25 厘米左右,上面开有7 个(正 6背1 )音孔,在靠近音孔的管身上,均刻有人字形的纹饰。传统的巴乌,音域窄、音量小,但音色优雅。在各民族中,常用以伴奏舞蹈和说唱,也用于独奏。

小学生选择乐器时,对上面这些民族乐器一定要认真了解,掌握这些重要的内容,我们小学生选择乐器时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关注上面的这些要点内容。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