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做父亲时,与广大家长一样,没有通过象其它职业的培训、考核等程序,就无证上岗了。然而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师,必须边干边学,否则难以承担起教育好孩子的重任! 自然属性的父爱只有与科学知识、科学的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伟大的、科学的母爱。所以爱也需要学习,爱也需要成长!

我在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经历教育的困惑,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在痛定思痛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家庭教育中的“学习”二字是:“学”就是处处留心皆是“学”---也就是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习”就是处处留意皆是“习”--- 也就是用有用之方法和有用之技巧。从而达到皆学皆用。下面我把我学做合格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经历,总结成几种方法,与大家分享和交流。

一、借力法:

当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感到力量薄弱或方法无效时,我想到了借力、借势、借东风。如借助老师、亲朋好友的力量;借有字之书的力量,书、报纸、杂志等,也就是借助了外界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借生活给予孩子自身的力量,使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产生整合效应。培养了孩子宽容、关心他人的习惯。使女儿从一个独生子女的自私、对他人少爱到对他人有小爱,放大到大爱。

借有字之书的力量,在女儿成长的不同阶段,我经常阅读《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现代家长》等。我常常将自己阅读到的对激活女儿内在潜力的好书及精彩段落用红笔勾上,摘抄下来。家长可以通过整合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对孩子施加有益的影响。

二、改错法:

许多家长严于律子,宽以待己,总是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孩子都是错的。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曾经一度感到非常痛苦和无耐,通过痛苦的反思,我学会了找自己的错和改错。后来当孩子有错时,我也逐渐做到了耐心引导和帮助孩子改错,。然而当孩子发现自己有其他弱点时,学会了举一翻三的改弱点。从而培养了孩子细心的习惯。

女儿上幼儿园了,也是我直白、唠叨、挑剔、急功近利、冲动式的教育方法发作之时。早上一醒来,就开始了我说:快点起床,不然要迟到;认真漱口,不然要长虫牙;一定要吃鸡蛋、喝牛奶,不然营养不良。女儿放学一回家,我又开始了唠叨工作:这手、衣服怎么这么脏,快点洗手;快点吃饭;快点睡觉。无数个快点,无数个不对,无数个指责,成吨的禁止出错的语言让女儿喘不过气来,除了指责她,有时还用棍棒侍候,奢望让

孩子"长记性"。她开始紧张怕出错,她在我的否定中出现了自卑、退缩、话少,产生了精神上的不愉快。直到一次我带女儿到我朋友家去,女儿在轻松的玩耍中,将她心中的不愉快告诉了我的朋友。她说:“我不喜欢爸爸,爸爸坏”。我的朋友向我转告了女儿的意见后,我感到非常的吃惊、痛苦、失败、沮丧和没面子。为什么我种下的是爱,收获却是恨呢?心想我对她要求严是对她好,为什么她不能理解。我将心理的不平衡告诉了我的朋友,“养孩子没意思,养出一个仇人来,不要指望养老靠孩子!”。我痛苦之后,还是决心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在痛苦中寻找答案。逐渐我懂得了儿童的自我控制力、注意力、观察力都很低,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孩子是在错误中不断地认识事物,感知事物而成长起来的。一句话,孩子是在尝试错误中逐渐长大的。

我认识到是我不懂得孩子成长的规律,用成人的眼光去苛刻孩子,用放大镜去纠缠孩子的缺点,而且还居高临下地以“武育”催残孩子。我还认识到“爱要与科学的教育携手,否则弄巧成拙”。

三、身教法: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是榜样!因为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父母是孩子天天阅读的“教科书”。孩子从父母的言谈举止里获取的全部信息,将经久不衰地记录在她人格的磁带上,自动地播放终身。所以一吨重的言教,不如一两重的身教。要想孩子成为你的自豪,你首先要让孩子为你自豪。家长的健康行为,产生默化效应,培养积极生活态度的习惯。

我在个人素质方面努力做到:求健:追求健康。几年如一日锻炼身体,因为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求知:追求知识。坚持经常学习新知识,写读书笔记,把通过思索后产生的智慧花絮传递给女儿。为教育好子女储备了知识和资源。我不断的用新知识给大脑补氧。用知识酿造生活的美酒,用文化增加生活的浓度。求乐:我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活动如唱歌、跳舞主持等。寻找快乐、发现快乐、留住快乐、创造快乐、传递快乐。同时用快乐人生诉说“生活我爱你”,侧面的告诉女儿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她拥有得多,而是因为她计较得少。这一系列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丰富多彩的人生追求,既增长了知识、丰富了业余生活,又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激发女儿的求知欲,女儿对业余爱好已从过去的讨厌到现在的喜欢。我深深的体会到教育是一项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

社会上常常有这种现象大人忙于工作、应酬,疏于教育孩子,到了事业有成时,回头一看孩子也成人了,心里在说孩子你可不可以重新长一次。孩子也不可能重新长一遍,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没有试验田,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均是100%,失败了再有钱也买不到后悔药,留下的只是终身的遗憾。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