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是无意识的认知?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视觉研究员丹·西蒙斯认为,任辛科的发现“或许标志着一种前所未知的、有趣的‘注意机制’的存在”,在区分精确感觉和盲目相信的工作上,任辛科的研究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认知神经科学专家认为,任辛科的研究方法比较奇特,结果值得探讨。但是按平常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去审验其结果,可以发现,任辛科得出的结果似乎无太大的意义,因为按统计分析的一般规律,此结果没有普遍性,不足以成为一个科学的结论。

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韩世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变了,但不知道哪里变了”这一类的感觉,可以从意识的角度来解释。人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后,大脑即对信息进行加工,有些信息可以到达意识层次,有些则不能达到,但有时往往是后者改变了人的行为方式。任辛科的研究结果,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式,也可以做出一些解释。但是,对心理学研究来说,“第六感”有点像UFO、外星人一样,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它存在,却又有相当部分人相信它的存在。

来自认知心理学的解释

心理学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对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研究科学。上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形成,利用信息加工的概念改造传统心理学的发展成为趋势,认知心理学在60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是对内外刺激决策与选择中所得到的内部表征,它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假定一个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E,如果投射时间很短,比如一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看到什么,这说明知觉不是瞬时的;投射时间长一点,比如五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某种东西,但不知是什么,这说明知觉产生了,但辨别尚未产生;如果投射时间长度足以使人看出这个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E还是F或K,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部分的辨别。这样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任辛科的实验中,实验对象能够凭直觉感到前后看到的图象发生了变化,“第六感”也许就是一种不完整的认知。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