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肯德基”,笔者遇见两名女学生,她们那些“标新立异”的语言着实刺激了周围人们的耳朵。一个说:“这次考试我考得狂差,某某某明明考得狂好还在那儿狂不承认,真让我狂恶(恶心)。”另一个说:“是,这种人是挺恶(恶心)人的。”笔者并非好事之人,也无心关注她们交谈的内容,可听了这样的谈话还是不免多看了她们几眼。

曾几何时,使用另类语言成为一些青少年彰显个性的方式和手段,似乎只有语言上的与众不同,才能体现自我的洒脱和时尚。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一些听来不知所云的用语的蔓延,显示着这类现象不在少数。不可否认,青少年思维活跃、不拘一格,创造力和想象力都相当旺盛。而鲜活是语言的灵魂,语言一向是鼓励发展,反对封闭和僵化的,青少年人群理应成为语言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其发展更要考虑沟通的有效性和审美感。而目前青少年使用的许多新奇语言,就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那样,可以说毫无智慧和美感可言,不值得提倡。

应当指出,青少年用语失当与成人的用语不规范是密切相关的,这主要表现在:用词、造词不当,如将“狂”、“剧”等当作修饰副词乱用,像“酷毙”等莫名其妙的用词;语法混乱、颠倒;像“给我一个理由先”,将错就错,毫无意义,将网络管理者“版主”写成“斑竹”,生搬硬套地拆接拼凑,等等。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使用这些不规范用语的基本出发点是吸引听觉和视觉的注意,追求新鲜,这一点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因为他们更加崇尚个性但心智却不甚成熟。用语规范格调优雅,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应有的素质。如果说语言不规范会给人的发展带来不利,那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无疑会更大。

青少年正处于打语言基础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未来,因此,关注用语规范,要从青少年做起。青少年的语言尚未完全定型,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这就需要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各界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语言接受环境,还要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可资检验的语言标准,使他们分得清语言的美与丑。我们真心希望青少年们用语能规范、准确,并在他们身上使祖国的语言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