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刚推开门,儿子就扑到我面前说:“妈妈,猜猜我今天有多想你啊!”我说:“是吗?这我可猜不着呀!” “嗯——从我们家到外滩,再回来——这么想!”“哦!那真的是很想呀!我也很想你啊!”儿子问:“那有多想?”“嗯——差不多是从我们家到外滩,再越过黄浦江,上到明珠塔顶,然后,再下来,再回到家里——这么想!”儿子听了很满意,拉着我继续说起今天在幼儿园的种种……

也许,一般人听到这段对话,会感觉很纳闷,但如果你读过《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图画书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正是模仿了书中小兔子和大兔子的对话。

书中的小兔子想要兔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然后他不断地用张开手臂、举高手臂……甚至到月亮那么远,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还与兔妈妈比较谁爱得更多一些。一方面虽然自己总比不过妈妈,另一方面,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中感受到妈妈无穷无尽的爱。

大概在儿子将近3岁的时候,我为他读了这本书,从此,他就记得了这样的对话,并且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他是多爱我、多想我。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词汇量的增加,生活经验的扩展,他会不断加上新的形容、新的比喻,如我们从台北移居上海后,儿子比拟的地方也就从台湾延伸到海峡两岸。

是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简单的对话中感觉到不可言喻的温暖与挚爱。而这样的感受,正是源自一本图画书。不必解释,不是说教,将孩子轻轻搂在怀里,一页一页地读,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不认识字的孩子也会轻易地学会书中的用语、句式,都会希望和父母一起一读再读。

作为一个母亲,在和孩子看书、共读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许多乐趣和惊喜。除了轻松自然地和孩子边翻边读,我也喜欢在和孩子共读的过程中,随着故事情节,加入一点声音的变化,让孩子更能融入其中。譬如有一本五味太郎先生创作的图画书《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书中描写要去看牙的鳄鱼心里很害怕,没想到要帮他看牙的人类医生也很害怕;于是书中的鳄鱼和牙医虽然是不同的角色与立场,所说的话语却完全相同。当我先扮演鳄鱼带着颤抖的声音念着 “我好害怕……”,又接着扮演牙医也跟着说“我好害怕……”,孩子立刻觉得有趣而生动;再往下念一两页,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加入了鳄鱼和牙医的对话。我扮

鳄鱼,他演牙医,我会看到孩子表情十足,加上从书上画面中所看到的动作,认真地揣摩着害怕鳄鱼的牙医是如何艰难地完成工作的。读完一遍,孩子总是不过瘾,因为得换他演一次害怕拔牙的鳄鱼才行!别看这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对话如此简单,仔细推敲画面,他还藏着不少悬疑与线索。一开始鳄鱼说“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到底是看什么人呢?不必翻到下一页,孩子会先在画面中找到答案,而且即使孩子已经读过这本书了,他还是会喜欢在图画里一遍一遍地指出他所发现的小秘密,这就是图画书的魅力所在,也是孩子在看书的过程中乐意与我们分享的成就。

我喜欢看书,孩子的爸爸喜欢看书,孩子也喜欢看书,共读图画书更是孩子和我们都非常享受的时光。像这样的亲子共读,对孩子和父母都是十分愉快而温馨的体验。我想恰恰是因为持续为孩子挑选,与孩子共读了丰富多样的好书,因此使孩子养成了喜欢阅读的习惯。他会从父母为他念书、陪他看书、一起参与互动,逐渐成为主动选书,自己试着看书,将阅读自然融入生活中的一部分。从幼儿园回来,他会自己找书来看;晚餐后、睡觉前,喜欢爸爸或妈妈为他讲书;早晨赖床不起时,我拿起书,给他讲一小段故事,他立刻会亮起眼睛;出门玩耍时,他也总记得在小背包里放本书,在无聊的空闲时间里拿出来阅读。

儿子刚满6岁,回想儿子从玩书、咬书、翻书到可以自己选书、看书,自得其乐大半天,阅读似乎正在孩子的生活中渐渐扎根。虽然不知未来如何,但我们已感到小小的欣慰!因为,我们相信,即便父母无法给他多少财富,但我们愿意继续与他一起努力,让他和书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借由阅读,储备学习的方法及能量,坚定愉快地踏上成长之路。

台湾文化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硕士台湾信谊基金会研究员邱德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