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蜻蜓和麻雀》课时设计:

教学资源开发: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生物大家族》的第一课。教材打破了以往学习动物分类和形态知识时以进化过程的分类地位从低等到高等安排的惯常做法,而是从动物的运动方式──“空中飞”入手,对昆虫与鸟类两大类动物进行探究,在观察比较“蜻蜓”与“麻雀”等动物个体身体结构的异同的基础上,归纳出这两类动物的基本特征,初步建立“昆虫”和“鸟类”的概念。

学生分析:蜻蜓和麻雀是本地常见的两种动物,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这两种动物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是空中飞的动物,绝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近距离地、很仔细地观察过它们;学生认知结构中关于“昆虫”和“鸟”的认识来自有限的生活经验,是支离破碎的、一知半解的、甚至是误解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从对动物个体特征的认识发展到概念水平的“鸟类”和“昆虫”再认识。

教学材料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提供蜻蜓和麻雀标本、蜻蜓模型、大量的昆虫和鸟的图片以及蜻蜓和麻雀的活动视频供小组观察活动使用。另外还设计了3个表格让学生边观察边填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比较认识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点。

2.认识昆虫和鸟类,初步建立昆虫和鸟的概念。

(二)探究能力

1.学会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能记录与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2.学习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昆虫、鸟类两大类动物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乐于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昆虫、鸟类两大类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觉根据蜻蜓和麻雀的不同认识鸟类和昆虫类的不同,而不是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

●教学策略:在活动的选择上,强调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观,主要安排了一些观察活动,以小组研讨的方式展开,让学生通过对图片资料、实物或标本等教学材料的观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学习知识,提高探究的能力。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鸟类和昆虫类的不同,激发学生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板书设计:

蜻蜓图 和 麻雀图

2对翅膀

1对翅膀 没有羽毛

羽毛 头、胸、腹3部分

头、颈、躯干、足、尾5部分

3对足

1对足 1对触角没有触角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师:出示下列谜语让学生猜一猜这节科学课要研究什么动物?

一双眼晴亮晶晶,

身子长得像铁钉,

身后披着纱翅膀,

飞一飞,停一停,

飞来飞去捉蚊蝇。 ——猜一动物名

学生发言后观看蜻蜓和麻雀的视频。

引入课题:蜻蜓和麻雀都会飞,为什么麻雀是鸟而蜻蜓不是鸟?这节课我们就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蜻蜓和麻雀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应该能说出麻雀和蜻蜓都会飞而麻雀是鸟但蜻蜓不是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明确探究任务。

(二)指导观察方法,引领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活动一: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

师:蜻蜓和麻雀都能在天上飞行,知道它们是靠什么飞行的吗?

1.谈话:蜻蜓和麻雀都有翅膀,它们的翅膀一样吗?看来同学们都知道蜻蜓和麻雀的翅膀不一样,(课件:蜻蜓与麻雀的翅膀)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供蜻蜓和麻雀翅膀的放大图,你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它们的翅膀有什么不同,把你们的发现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如文字或画图)填定在表格一上。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特别提出让学生尝试把蜻蜓和麻雀的翅膀比较着来观察,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蜻蜓与麻雀这两种常见动物的探究兴趣,同时提示学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动物。

2.学生合作观察探究:观察比较蜻蜒和麻雀的翅膀,边观察边记录表格一。

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观看放大的翅膀图,对两种动物的运动器官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它们的翅膀在外形、数量、厚薄等方面的差异。

3.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梳理。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体现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通过梳理,让学生发现蜻蜓和麻雀虽然都是用翅膀飞行,但是它们的翅膀是完全不一样的。

活动二: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发现它们的翅膀是有很多区别的,除了翅膀外,身体的其他部位是不是也有很大不同呢?请同学们继续用比较的方法仔细观察蜻蜓和麻雀,把你们的发现写在观察记录上。

1.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师提供标本和图片)

2.表达与交流,小组汇报。在学生交流期间,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并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设计意图】这里安排了一个可以更有序、更充分地研究两种动物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更多的探究材料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差异,找出它们最显着的特征。在交流环节中,由于学生对用于表达自己观念的词汇并没有完全理解,会把蜻蜓的腹部称作“尾”等,教师可按他们的理解从旁介绍有关的科学用词。

(三)寻找更多与蜻蜓和麻雀相似的动物,初步建立“昆虫”、“鸟类”的概念

活动三:寻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

1.游戏:《寻找同类》。

师:自然界有很多与蜻蜓和麻雀相似的动物(演示课件),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找出蜻蜓的同类和麻雀的同类,想一想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它们在哪些方面相似呢?

学生先自己判断,并填写表格三。再分组活动(每组提供三块纸板,贴上课本59页图片),根据自己的判断分别贴在蜻蜓或麻雀的一边。

2.演示课件──蝙蝠,蜘蛛,蜗牛,企鹅,大家知道它们是哪一类动物吗?

【设计意图】如果说游戏1学生还能凭生活经验轻松找出蜻蜓和麻雀的伙伴,游戏2里的动物干扰性则强一些了。学生明显误判率高了许多,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蜻蜒和麻雀的不同来判断,学生终于明白自己错误的原因,同时也为下面归纳出昆虫和鸟类两类动物的特征做好铺垫。

3.交流并归纳昆虫和鸟类两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归纳:像蜻蜒那样具有l对触角、2对翅膀、3对足的动物属于昆虫;像麻雀那样身上有羽毛、1对翅膀、l对足的动物属于鸟类。

【设计意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大量的感知,使学生头脑里储存大量的信息,形成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众多的个别事实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昆虫和鸟类的共同特征,初步构建对于“昆虫”和“鸟类”的概念,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四)课外拓展延伸

1、教育学生在观察小动物时要爱护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不要随意破坏。要与小动物们和平相处。

2、欣赏美丽的昆虫和讨厌的昆虫图片,各种各样的鸟图片,告诉学生动物世界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种类。同学们课后可以通过“网上学”等方式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自然界的动物,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延伸、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