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人而言,纪律意味着压抑年轻人充沛的精力。事实上,随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我们需要给“纪律”一个新的解释。纪律不仅意味着让一切都按部就班、井井有条,还意味着让孩子逐步迈向自我控制。遵守纪律的真正含义是为了合作而创造良好条件。

成人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社会环境,让孩子在其中可以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努力创造最好的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需要的是和他年龄相仿的同伴。同伴不仅刺激了孩子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让孩子学到如何进入社会、如何向社会介绍自己这样一种微妙而又复杂的艺术。那些粗暴对待自己玩伴,或是过于腼腆沉默的孩子,都不能顺利地掌握这种艺术。

老师创造了一个满意的纪律环境之后,她知道怎样为攻击性很强的孩子设置有效的限制,以及如何让胆怯的孩子不再矜持。既然缺乏自信的孩子常常躲在自己的封闭空间内,以至于造成其纪律意识薄弱,那么我们就不该只满足于让这样的孩子仅仅做其能力所及的事。那些没有什么好办法去鼓励孤僻的孩子的成人,同那些苦于不能维持家里秩序的家长、无法维持课堂秩序的老师一样,都是失败的教育者。所谓纪律,其实就是在无法控制和过度控制这两者之间找到的微妙而灵活的平衡。

大人们应当知道,在孩子社会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大人的帮助。

幼小孩子的行为并不受其自身控制。所有人刚出生时都没有“对”或“错”的概念。小孩子只会做任何想做的事,比如无论他抓到什么东西都会下意识地摸一摸或塞进嘴里。这时的孩子正处于其社会意识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一段时间后,各种经历让孩子变聪明了,他也就准备好迎接第二个阶段了——比如,如果妈妈在屋子里并盯着他的话,他就不会再做诸如将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之类的事。这是教育的一次小小的胜利。接着,就到了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在没人看管的情况下依然不碰那些诱人的糖果了。

这就是教育孩子逐渐学会自我控制的过程。最终,即使大人不在场,孩子也知道怎样做是会被大人允许的,怎样做又是不会被允许的。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孩子已经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了,他已经有了是非观念。当然,我们也知道相当一部分人永远都没有这样的能力,只有通过外部力量才能使他们不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