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调查结论都显示,幼儿普遍具有创造能力,它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秉性,在适当的教育下,可能在每一幼儿个体身上发展和显现。我们应当利用各种教育手段挖掘、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潜能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但是结合日常的幼儿教育实践,不难发现当今幼儿创新教育仍存在许多影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

从以上的几个幼儿创新教育的特点,结合我们日常的幼儿教育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当今幼儿创新教育仍存在许多影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方面:

第一、 “绝对控制”与“绝对放松”

(1)“绝对控制”,以传统的“好孩子”为标准。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那种乖乖的听成人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因为,幼儿教师工作繁忙,每天要面对众多个性各异的孩子难免会有些烦躁,于是那些听话、思维不活跃、在各种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不妨碍成人工作的幼儿常常得到表扬。正这种所谓的“好孩子”标准束缚了孩子创新的积极性,抹杀了蓬勃的天性。因为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常常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喜欢从不同角度去探究事物,外显行表现为:在各类教育活动中,爱插嘴;在游戏活动中,有许多拆卸行为和不规范行为等。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孩子的种种创新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往往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行动上不自觉的压抑甚至扼杀孩子创新的萌芽。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创造力就下降为2%,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不断的被知识的规律和人为的束缚所限制,逐步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2)“绝对放松”,把发展幼儿的创新等同于放任自流。这种观念认为不干预孩子的任何活动就是让幼儿尽情的创新。实际上,完全让幼儿自发的学习,缺乏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不仅不能发挥幼儿的潜在价值,反而会让幼儿盲目的摸索,困难重重,又无明确的目的,而导致其丧失继续探索的兴趣。

第二、“绝对溺爱”与“绝对专制”

(1)绝对溺爱型。有些幼儿由于某些原因特别受教师的关注和喜爱,于是在生活中对他们教师或家长有时会表现出事事帮助、替代,纵容了幼儿依赖、懒惰的性格,生活依赖感转移到学习依赖感,导致其在学习上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畏手畏脚,缺乏把事情干到底的决心和毅力,体验不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乐趣,更谈不上创新了。

(2)绝对专制型。有些教师对孩子要求严格,惯用命令式语句,让孩子沿着她们设计好的方式去发展,这是一种以剥夺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为代价的短浅发展。许多幼儿研究表明,专制型教师班的幼儿遵守各项纪律的表现较好,但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则较差,因为高压气氛限制了思维的发展。

第三,“绝对跟从”与“绝对不同”

(1)“绝对跟从”。这些老师重模仿,现行的幼儿园教育中,要求的内容较多,例如,美术活动中,教师画一笔,幼儿也跟着画一笔;音乐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反复跟唱新歌词,机械记忆。而教师的评价也往往注重结果:幼儿画的象不象?他会唱几首歌?会认几个字?的确,幼儿的行为需要以模仿为基础,他们通过模仿来习得各种行为,从这一点来讲,重视模仿无可非议,但我们不能否认行为的创新,不能忽视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

(2) “绝对不同”。这些教师过分强调“标新立异”,有的幼儿教师为了体现自己实施的是“创新教育”,让幼儿一定要讲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小小年纪就要“绞尽脑汁”,已不是异想天开,而达到了“胡思乱想”,根本就不在乎答案的合理性。如:教师请幼儿听音乐表演小树叶飞舞的动作,教师反复强调要和别的幼儿表演得不一样,音乐开始了,其中有几名幼儿先是手足无措地看着别人做着种种动作,后来他们干脆学起了各种小动物的动作。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说想不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只有这样才与别人不一样。这种行为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的确,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训练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鼓励孩子去标新立异,但过分强调 “存异”,而忽略“求同”,可能会将孩子引入“创新的歧途”。

因此,我们要切实有效地进行幼儿创新教育,根据前文所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在教育观念上要树立起主体观念和尊重观念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指出:“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的运用集体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这都体现了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所以,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将幼儿看做一个独立、完整、主动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和尊严。作为幼儿群体,他们有着该年龄段的一般身心特征;作为新时代幼儿,他们有着许多新的心理色彩;作为幼儿个体,又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即幼儿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工作也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创新潜能。教师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带着一颗童心看待幼儿的行为、需要、兴趣,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支持者。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表现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创新能力表现的早晚、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类型及创新能力的性别差异等。因此,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幼儿的创新表现,并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使幼儿在各自水平上获得生动活泼地发展,并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

第二、在教育行动上要有利于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

(1)教育活动要体现游戏化

幼儿教育必须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的原则”。幼儿创新教育的设计主线和最佳活动载体也是游戏。儿童教育心理学早就指出,游戏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整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之中。文学巨匠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他甚至认为,艺术和游戏的产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一个最后标志,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哲学家马丁·海德格也指出:“儿童为什么要游戏呢?儿童游戏就因为他们游戏。‘因为’二字在游戏中消失了,游戏没有‘为什么’,儿童在游戏中游戏。”

创新教育作为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需要走出“成人化”的思维误区,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让他们充分游戏,快乐学习;使孩子们主要通过游戏来了解自然、探索社会、体验人生,同时在游戏里学习认知、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和合作,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实验证明,游戏甚至比模仿、观察更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2) 教育方法要强调开放化

强调开放化,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过去我们的教育方法,过多的强调了“收”的做法,即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大多注重自我的表现意识,教师的示范表演色彩强烈,对知识点的答案、结论,常常是教师告诉给幼儿,而往往忽视了“放” 的做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就是放弃对幼儿手把手的教育方式,让幼儿积极行动起来,学会如何寻找工具以及寻找什么样的合适工具去猎取为自己所需的知识,其实这就是“放” 的做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有机的把握“放”与“收”的度和量,真正体现幼儿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要启发性地“教”。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幼儿“学”;不能满足于幼儿 “学会”,更要引导幼儿 “会学”。教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要再教,最终使幼儿成为无师自通。其次,教师要开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要让幼儿多发表意见,要鼓励幼儿学习中的探究和怀疑。教师要尽量提出具有扩散性问题,使幼儿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调动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幼儿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重新组织现有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资料,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3)教学气氛要体现宽松化

主要是指创设有利于发展儿童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场所等。物质方面,要为儿童提供充裕的时空和材料,保证他们有自由活动、自由操作的条件;精神方面,要形成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心理气氛,使儿童能自由思索、想象,选择和作出决定,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其中家园共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多向家长宣传创新教育的知识,家园互相配合,为孩子发展其创新能力提供一致的适宜的环境。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A、解放眼睛。孩子的眼睛是明亮、好奇的,我们要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分析。如在图书角摆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儿童读物,并定期更换,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自由阅读、自由讲述;利用园内的饲养角、种植角,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的四季变化特征;利用社区建设、农贸市场、商店、邮局等,带领幼儿去开阔眼界、认识社会等。积累了一定感性经验,丰富了有关表象,幼儿才有可能去创新、发挥。

B、解放头脑。大脑是人的总司令,它起着指挥一切的作用,动脑思考是个关键,创新教育是动脑的良好手段,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良好方法。例如,运用 “图形组合法”,向幼儿提供各种形状的集合图形拼板,要求他们拼出不同的图形并说出名称;运用“用途联想法”,让幼儿说出石、水、纸等各有什么用途;运用 “符号推理法”,让幼儿对一些抽象的图形、线条说出自己的想象等。

C、解放双手。双手好比两员大将,要从小干些力所能及的事,“读死书”、“死读书”、“溺爱”都会使孩子有一双手却不会利用。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幼儿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起,小班就学着自己洗手、进餐、喝水、穿脱衣物;中班轮流值日、发碗筷、擦桌子、扫地;大班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活动室的动手角、建筑角、科学发现角,让孩子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去探索学习、动手操作。

D、解放嘴。为了解放嘴巴,首先要孩子学会运用语言。为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图片,用以讲述、描绘、续编故事;组织晨间谈话, “故事大王”比赛等。强调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交往,交往就主要靠语言去完成。鼓励孩子发问是很重要的,让幼儿有“问”的自由,愿意说,勇于发表见解,才能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E、解放空间。孩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己活动的小天地中。小班的幼儿可以去参观中大班哥哥姐姐的活动,中大班的幼儿也可以到小班表演节目,帮助弟弟妹妹熟悉环境,或开展混龄活动,这样,孩子们就扩大了生活空间、增进了了解。幼儿园内开设的美工活动室、音乐室、科学发现室以及大型玩具场地、沙地、水池,让幼儿能在自由活动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去玩。家长也可带幼儿去接触大自然,看家乡的变化,走向社会,拓宽视野。

F、解放时间。在一天的活动中,有集体活动时间,更有个别自由活动时间,同时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增强活动密度,让幼儿有充裕的时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4)教育评价要不断完善化

评价直接会影响到活动的过程和活动效果,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最后的结果,而是要注重幼儿在

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素质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电视、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它集声音、图象、动画为一体,深受幼儿的喜爱。电脑绘画、电脑游戏以它的神奇给幼儿

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信息网络则给幼儿的游戏活动向时空拓展。为创新教育广泛、深入的开展提供了手段上的支撑。

总而言之,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还存在忽视幼儿主体地位、压制幼儿创新行为的现象,我们在一线的许多幼儿教师还习惯于用循规蹈矩的教育目标去压制甚至放弃幼儿生气勃勃的发展目标。可以说,创新教育是必须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仍需要我们不懈的探索、研究和实践,把观念切切实实的转化为行动,而它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