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主抓智育,在形式上忽视德育;学生作业多,学生负担增加;教学方式没有发生突破性的变化;心理教育没有被重视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作为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  问题  对策

江泽民主席说过:“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当今社会,培养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重任便落在了教育工作上。为了使新的课程标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间在中小学课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使新的中小学课程越来越趋向于完善。教材从一纲一本发展到一纲多本。尤其是在上海、浙江等地区,中小学课程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已经给每一位中小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上海的六年级小朋友是这样给我谈她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的:“还是新课改的语文书好呀,书里的内容很有趣、很实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小小的例子足以说明新的课程改革取得的显著成绩是毋庸质疑的。

但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就目前现行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来看,由于我们课程理论 落后,缺乏 前瞻性的研究,而且在推行新课程实践中缺乏 课程改革的专业人才。因此使整个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大。在实践中没有触及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旧的思想尚未彻底改变。在新的形势下对新的课程改革进行新的探究。在这里对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质疑:

一、主抓智育,在形式上忽视德育。

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每一个适龄青少年,要能够接受到充分的、基本均衡的教育。都能得到实际充分的发展。而新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不了解他们的教学目标不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染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怎样学,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又由于受课程评价系统的制约,评价不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的,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定教师成绩的主要标准。着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智育不能很好的结合,德育只是作为一种形式,成为智育的辅助部分。实际教学中只有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们渐渐的形成一种观念:孩子道德好不好、待人是不是有礼貌并不重要,只要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好学生。教师在学校对学生多是传递知识、指导学习,父母在家多是督促学习。这样下去,学生的道德水平不能不令人担忧。现实生活中新生一代不再把助人为乐、尊敬老人、待人礼貌作为行为指导,更不会用行动去表现。无论课程如何改革,都不应该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只有培养出大量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跨世纪人才,才能提高我们的国际声誉和国家竞争力。这才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学生作业多,学生负担增加。

在实际的教训活动中,许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作业是浪费时间。他们总是被身边的环境所影响着:别的老师上课都在滔滔不绝的讲,自己不讲,学生成绩就有可能落后。长此以来,上课时一定要多讲在教学中变得特别流行。剩下的留给学生的只有是:等放学后,背着重重的书包,里面装着各科作业回家了。基础学科几乎每一天都有作业,语文、English/" class=kk>英语要抄写、背,English/" class=kk>英语、数学有大量习题要做,只要做大量的习题学生成绩才会好已经成为一种真理。学生作业量特别多,已不是听到个别家长这样说:孩子每天做作业要到10:00钟以后。学生的作业不但两大,而且在他们的作业、练习题中还经常会有一些所谓的开发智力的思考题,好象只有这样才代表老师的水平、符合练习的标准。这样下去,学生的负担怎样能够减轻?我们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其中一项目标是要减轻学生负担的,可是在现实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却是很难实现的。学生失去了自由、自主性。课余时间里让学生做大量课外作业,实际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支配课余时间的权利。大量繁、难的作业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半数以上的学生会产生厌倦心理。他们只想着尽快去完成布置的作业,不再去追求质量。甚至知道习题已经做错了,也不屑于去修改。对形式来说,只要完成作业就万事吉了。我们长时期以来被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负面影响束缚着,一贯的只重视学生的成绩。着显然与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是相悖的。如果不切实做到减轻学生负担,长此下去,不但孩子的大量课余时间被剥夺了,甚至连祖国的睡眠时间也不能保证。这将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个性的形成,更不可能有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