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被人引述了一万遍的故事吗?一个中国妈妈和一个外国妈妈都在儿童乐园边看孩子滑滑梯。中国孩子摔倒之后,妈妈马上冲将过去把孩子抱起,拍拍、看看、亲亲,“噢,宝贝儿疼不疼?”外国孩子摔倒后,妈妈无动于衷,接着和朋友说笑,孩子晃晃悠悠站起身来,再玩儿!

我是在当妈妈之前听到这个故事的,当时暗暗下定决心,自己要是有了孩子一定要养育的粗放一些,不能太过保护。但是真的当了妈妈以后,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手脚好像不那么听使唤了。孩子学走路时摔倒,我本能地上前扶起;孩子独自爬上攀登架后,我站在下方声嘶力竭、张牙舞爪地提醒他注意安全;孩子被别的小家伙推倒之后,我想火箭发射一样冲了上去……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我能够在中途停止行动,因为另一个声音在脑中响起:“让孩子自己体验一下也好。”但是本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我长期的本能举动,已经给了孩子一个条件反射:一旦遇到问题,就扭头找妈妈。当发现这个情况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改变现状了!

孩子会积累自己的经验,包括伤心的和失望的,这样才能在未来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处理得很好。

德国心理学家、儿童父母关系学家Michael Kraus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两岁以上的孩子不需要再包裹在襁褓里了。我这不是在教训谁,而是一个有三个孩子的父亲的切身感受:做父母的只要帮孩子把握大方向就行了,其他时候应该尽量地放手。”

父母应该是蜘蛛人,而不是保镖。当孩子遇到危急情况时,父母横空出世。但是至于抢秋千、摔跟头之类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解决就好了,因为磕磕碰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

孩子希望感觉到自己的力量

这一点从孩子开始学走路就表现得很明显了。很多孩子喜欢大人放手让他走,而不是一刻不离在旁边扶着。只有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才能学会如何依次迈脚,如何用支撑腿保持身体平衡。而如果妈妈总是在旁边扶着他,甚至提着他,他反而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学会走路。Kraus说:“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也在试探自己身体的界限,这促进了他们的发育。”因此,当孩子三四岁、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时,如果他想爬到树上摘风筝,不妨咬咬牙不去阻止。当他成功地将风筝摘下来,并且交到偶像爸爸的手里时,心里的自豪感可不是在幼儿园得到一枚小红花所能比拟的——即使他的膝盖被树皮磨破,要疼上好几天。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