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话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前有导入对话,课中有师生问答、小结过渡,课尾有总结评价等。教学对话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师生交流思想情感的媒介,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桥梁。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教学对话是否有效。教师设计的教学对话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启发性、通俗性;应具有激发思考、促进理解、活跃气氛、加深印象的功效;教学对话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以上三方面的要求对数学教师来说尤其要注意做到,这是因为任何一个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都是一次极富挑战、极具魅力的数学探究之旅,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技能的提高、数学思想的熏陶、数学活动经验的建立,都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悄悄发生,完成这一过程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不管采用哪种途径,都少不了师生的对话。如果师生对话设计得好,不仅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对话有助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如果出示数学问题都是采用电脑屏幕将题目完整地展示出来,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缜密地思考,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敏捷地思考问题的品质。因此,提出问题的方式有时也可以灵活一些,随机一些。

例如,教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之后,以对话的形式组织了如下的练习──

师 老师这儿有两根小棒,一根3厘米,一根8厘米,我想再拿一根小棒,使这根和前面拿的两根组成一个三角形,该拿多长的小棒?

生 拿一根6厘米长的小棒就可以了。

生 拿一根7厘米长的小棒也可以。

师 拿一根4厘米长的小棒可以吗?

生 不可以。

师 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生 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4+3=7,小于第三条边,组不成一个三角形。

师 那5厘米的可以吗?

生 也不可以。

师 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生 5+3=8,等于第三条边,也组不成一个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分析,用课件验证。)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