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门类,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三至九年级实施这门课程。“科学”虽然是由以前的“自然”转变而来,但它远远超越了“自然”的范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领域。面对这门全新的课程领域,教师们茫然,不知如何实施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为了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向导,使教师们能够尽快把握科学课的新理念,尽快走进科学课程,较好地实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特研制了这套“小学科学单元学习记录”(以下简称“记录”)。

之所以称为“单元学习记录”,是因为它以教材单元为单位进行设计,但又一改以前单元测试卷的填空、判断、选择、问答的测试题模式,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科学学习过程的一个缩影。“记录”以新颖、活泼、直观的设计,融进了课程改革的最新理念,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既能够给科学课教师的教学一个很好的导向,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训练、习惯养成、科学素养的形成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伴随着课程改革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评价方式,是学生精心设计、创作的一份作品。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记录”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学习记录”的特点

(一)设计新颖、直观、活泼、大方,既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单从字体方面来看,设计了几十种字体,对这些字体又进行了适当的编辑,或字号不一,或加粗,或倾斜,尽量展示其美观程度,体现文字设计方面的丰富多彩。编辑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形象、直观,而且都是孩子们熟悉、喜欢的,如米老鼠等,以此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插图还蕴含许多科学教育思想,如“学习记录”版块的插图是要告诉学生学习科学就要多观察,多搜集材料,多作科学笔记。“科学探究”这一版块的插图是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地探究,才会有发明、有创造,才会有宇宙飞船、航空卫星或其它的高科技产品。“学习评价”部分的插图,是对坐的两个人在平等地交流、对话,体现了科学学习过程中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的、互助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记录”多数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出现,如“我的观察”、“我的思考”、“我的建议”、“我的研究”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使学生对“记录”有一种亲切感,因为“记录”是属于自己的,不再有完成作业以应付检查的那种感觉。既然是自己的,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动力促使他做得更好,并与众不同。“记录”非常重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水”这一单元设计了“我行,我能干”这一版块,在其它单元的“学习与评价”版块设计了一个竖起大拇指称赞的图,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自己要找到一种好的感觉,从小就要建立一种自信“我是好样的”、“我行,我能干”等。还有,“我知道水的好多知识哟”、“我还知道好多动物方面的知识呢”等内容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三)充分体现创新。 多数单元都有“创新与思考”、“拓展与创新”等版块,如“我把几种树叶拼成了一个动物,漂亮吗?”这个内容就融进了许多方面的创新,包括对树叶颜色的选择,树叶形状的搭配,以及适当的剪、拼、画等操作技能,训练的是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另外,“记录”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比如,在学生需要填写的空白处,要求学生以不同形式来表达学习结果,或统计、或画表、或画图、或文字描述;每一种形式又要做到美观大方,包括位置怎么摆放,颜色怎么确定,字体、字号等都要思考,还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以此点缀“记录”等。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观察、测量、实践、操作、描述、合作、探究、记录、材料搜集、总结、评价,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这些学习方法在“记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学习记录”这一部分较多地安排了观察、分析、测量、操作、描述这几部分内容,单独设计了“分享与交流”、“科学探究”、“材料搜集”、“单元小结”和“学习评价”这些版块。“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所以,这一版块在每一单元都占用了一定的空间,并且循序渐进地交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记录”促使学生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去学习科学,又通过学习科学来掌握这些方法。

(五)体现开放性。首先是内容的开放。在内容的设计方面主要是为了给学生的观察、学习、操作一个导向,引导学生多方面去学习、去思考。其次是答案的开放。不同学生完成这个“记录”的答案是完全不同的。如寻访小动物的记录,要求学生填写在什么地方、寻访到了什么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有哪些特点。由于学生走过的地方不一样,寻访到的小动物也会不一样,由于寻访到的小动物不一样,动物的特点也当然不一样了。三是形式上的开放,主要体现在设计方面的不拘一格。四是教学评价方面的开放,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六)扎实落实课程目标。“记录”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分解、落实并达成以下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如在科学探究方面,由于学生们刚接触科学课程,不知道探究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怎样探究,“记录”就针对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步骤,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探究,落实科学探究目标。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重视学生的体验,如要求学生用一只手捆东西、蒙上眼睛找一本书、用一只脚走一段路,然后让学生谈感受。这时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更加珍爱自己,珍惜生命,但最多的还是残疾人太可怜了,对残疾人的关心、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体验中发生变化。

(七)渗透竞争、环保等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科学教学的任务之一,“记录”较好地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了渗透。如:“我一共捡了 片树叶”,哪怕是小小的树叶也只能是“捡”而不是“摘”。“水”单元要求学生“假设与推想”:如果世界上没有水,结果会怎样?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环保教育。告诫每一个人都要节约用水,都要爱护环境,保护好大自然。在竞争意识方面,很多方面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渗透。如:“我知道好多动物方面的知识哟”、“我知道水的好多知识”等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蕴含着一种竞争,那就是看谁知道得最多,要想使自己知道的比别人多,就要去想办法,或者问老师、同学、父母,或者上网查找,或者到图书馆,或者自己动脑筋思考等方式,无形中拓宽了学生学习、了解知识的途径。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使用“记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激起学生的这种竞争意识,可以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如:谁最多,谁最好,谁的最漂亮,为什么?以此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八)“记录”既依托教材,又超越教材。“记录”的内容一部分是教材内容的强化,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进行了创新,进行了拓展。做到把课内的学习、实践与课外的观察、实践与思考结合起来,把学校与社会、与家庭、与大自然、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把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各种整合中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于一体的目标得以达成。

二、“组成版块”说明

“学习记录” 根据单元学习内容灵活确定组成版块,不同的单元内容组成版块各不相同。但“科学知识”、“材料搜集”、“观察与思考”“科学与生活”、“科学实验”、“科学探究”、“拓展与创新”、“总结与评价”这些版块是最基本的。

“材料搜集”版块有“我的发现”、“我的问题”、“我的想法”、“我的发明”、“我的创造”等内容,目的是引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发现不能被人发现的问题;要善于思考,要从平时生活中逐步学会提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要勇于创新,有了发现,有了问题后,还要有我的行动,有我的发明,我的创造。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从发现问题到思考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学习的内容,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由于学生们刚接触科学课程,不知道探究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怎样探究,所以,在直接抛给学生探究的问题后,分步骤引导学生实施探究,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

“学习评价”是每个单元的最后部分。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以后,必须有一个评价,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评价的形式实行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教师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又要考虑学习效果和探究精神,既要考虑学习记录的完成情况,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的语言要精炼,要及时给予必要的、鼓励性的、指导性的评价。

“科学知识”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主要涉及教材单元中一些基本知识。“科学与生活”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并利用所学知识正确解释生活现象。“创新与思考”主要是利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做一些事情,或运用、或设计、或创造等。“单元小结”主要是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感受及建议,养成不断总结、不断反思的好习惯。

三、使用建议

(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求异,有个性地完成“记录”,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

(二)教师要经常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把“记录”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评比,看谁做得好,谁画得多,谁写得多,谁的最漂亮,谁最具特色。还可以选择“记录”中的某一部分为主题开展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一部分在全班交流。

(三)记录要伴随学生学习科学的整个过程。教师要根据记录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活动,或者通过一些后续活动将记录补充完整。已经完成的“记录”,由老师统一保存起来,作为今后该学科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四)教师要以自己神圣的职责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记录的要求引导学生走进科学这道神圣的大门。

该记录给教师们留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恳请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