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

礼拜天的傍晚,带儿子上街瞎转。

7点多了,街上人还是很多,加上很多小贩趁着暮色占道摆卖,本来就不宽的街道更拥挤了。

突然,人群一阵骚动,我本能地捉紧了儿子的小手,只见所有的小贩像接到统一的口令,争先恐后地兜起所卖之物夺路而逃。

我明白了:城管来了,小贩不逃才怪!

小贩快,城管更快。说话不及,已经有一个卖煮玉米的中年妇女被截住了。几个城管人员不理她的苦苦哀求,抓起装玉米的锅就狠狠向地下摔去!

“你们干什么!”一把清脆的童声骤响,“不准你们欺负人!”

是儿子!不知何时他已经挣脱了我的手,冲上前,气呼呼地指着已经摔变形的锅,“你们要赔!”

……

锅自然是没有赔,不过“清剿”也没有继续下去。不知是因为没有小贩好剿了,还是因为儿子的那声娇叱。

回家的路上,儿子仍在愤愤不平:“他们怎么能欺负阿姨呢?阿姨多可怜啊……”

我知道,儿子还分辨不出城管工作与执法不当的界限,但他以后会明白的。现在,我为他的举动而欣慰,因为我希望他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像他刚才做的那样。

分析:

所谓善良,就是对别人的福利和感情表达出关心的能力和品质。

我们平时总要求孩子做到的礼貌、人道、道德种种,其实都是建立在一种品质之上,那就是善良。换言之,如果我们没能给到孩子一种善良的品质,却又提出诸多其他要求,就等于将一栋构思设计精美的房子建筑在沙砾上。

没错,给予。善良不是天生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理想,一种期盼。国外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讲,善良的品质必须加以激发、培养和教导,而且越早越好。

但现实又如何呢?或许美国的情况可以给你点启示。美国学校心理教师协会发现,每7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被欺或欺人;美国学校安全中心干脆将欺负人称为“美国学校里最顽固的、最受忽视的问题”。

如此普遍的欺负事件意味着孩子与善良的背离或许你会奇怪:是谁教会他们的呢?人之初就算不是性本善,但也绝非性本恶啊!你不用奇怪,教会他们的人就是你我。国外一项研究揭示,父母对孩子做出的评价中,平均有18个是批评性的,只有一个是正面表扬的;媒体上,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中平均每小时播放5个暴力动作;还有电子游戏,残忍的情节和动作更是比比皆是……

我们或许没有办法阻止环境的影响,但我们完全有能力改变我们自己的态度。还记得《辛德勒的名单》吗?片中辛德勒的应该是大义大善之人了。其实“二战”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拯救者。《利他的人格》一书的作者奥利纳夫妇与很多拯救者谈过,发现他们的父母有几个共同点: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