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以来,中暑、肠道疾病、蛲虫病在农村儿童中最常见。夏季高温潮湿,是儿童疾病的高发期,家长要提高警惕,加强孩子的夏季疾病预防做好小儿保健。

一、儿科候诊室 患儿打拥堂

“出去耍了一圈,娃娃回家就喊肚子痛,又吐又拉肚子。”7月1日,在成都市郫县人民医院儿科候诊室,家住郫县安靖镇的张彬和妻子心急如焚。张彬怀中5岁大的天天头上滚着汗珠,双手捂着肚子,一边抽泣一边喊“爸爸肚子痛。”

“本来想趁着休息带上儿子回农村老家玩一玩,中午天气热,担心孩子中暑我就和孩子一起喝了一点山泉水。”言谈间张彬很是懊恼和自责。

“是细菌性痢疾。”经过化验诊断,医生得出了结论,天天患的是肠道疾病,并对症下药。

随着天气变热,不少医院的儿科门诊都能看到家长抱着小孩在焦急排队的现象。据了解,近段时间以来,该儿科门诊量比平时多了三分之一,家长带小孩看病“打拥堂”。通过走访,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县(市、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室以及个体私营诊所同样存在。对这一情况,芦山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杨明辉解释说,夏季气温湿热,各种病毒、细菌大量滋生,小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机体的生理调节速度慢,从而使得其对病菌入侵的反应能力和抵御能力严重不足,因此较容易生病。

二、湿热夏季生病多和病菌有关

“从医院儿科门诊和儿科住院部获得的资料来看,中暑、肠道疾病最常见。”杨明辉医生介绍,高温湿热天气下,除中暑外,小儿罹患疾病多和病菌有关,特别在农村地区受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制约,最容易患上这些疾病。

“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多以致病细菌感染为主。”杨明辉说,因为气温湿度高,致病细菌繁殖快,各种食物、水、饮品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污染,加上小儿肠道的抵抗力弱,自我保护意识差,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小儿易患急性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等肠道疾病。“另外,受凉受热,过食冷饮,暴饮暴食都会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患肠道疾病可能增加。”

“蛔虫病大家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我省的农村地区蛲虫病也是一种多发在儿童身上的疾病。”杨明辉医生说,人是蛲虫惟一宿主,蛲虫感染者是蛲虫病的惟一传染源。传染方式有自身及异体感染两种。自身感染系雌虫于夜间爬行肛门,在周围皮肤上产卵,引起奇痒。

“小儿用手指挠痒而沾染虫卵,在进食或吮吸时吞入虫孵,由此患病。”杨明辉医生介绍,由于小儿自制力差,喜欢将手放进口中吮吸,或是吃到被虫卵污染的食物罹患此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为乙型脑炎病毒,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是幼猪,主要通过蚊子传播。乙脑发病有季节性,90%的病人发生在7月至9月,10 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这段时间家长犹为注意预防。”医生说,流行性乙型脑炎起病较急,体温在1-2天内高达39至40摄氏度,伴头痛、恶心和喷射性呕吐,同时多伴有嗜睡和精神倦怠,严重的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医生介绍,实行计划免疫后,学龄前儿童普遍接种了乙脑病毒疫苗,患乙脑的儿童明显减少,但是预防接种后的保护率只有76%-90%,仍有患病可能,所以仍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