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越来越便捷,往往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有时孩子受成人的影响,也会认为现代生活中一切都来得很容易,用钱买就行了,往往无法感受到一件物品背后蕴含的无数人的辛勤汗水。《阿利的红斗篷》这本绘本,画面简洁优美、语言浅显易懂、其中蕴含的道理不仅很适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又是这么的发人深思!连我们这些成人都看了不舍得放手。于是我决定挖掘它的内涵、价值,推荐给孩子。这节活动就是要打破孩子认知的误区,幼儿从初步了解斗篷的制作过程、感受阿利的辛苦,再联想到身边一些熟悉的、普通的物品原来也要经过很多的工序,来之不易!进而进行经验的迁移,从而感受到原来世界上任何一件物品的获得都是不容易的。告诉孩子一个可以说是最简单却又最会被人忽略的道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珍惜”的意义其实也隐性的蕴含在里面,让孩子自己去感悟。

活动目标:

1、在听听、想想、说说的过程中,感知任何东西都不是简单获得的。

2、乐意迁移生活经验,并能用清晰、较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PPT课件、斗篷实物

活动主要环节:

以实物“斗篷”引入活动,激趣——故事讲述,了解斗篷制作过程——迁移经验,进一步感受物品来之不易——在诗歌欣赏中引发联想

活动过程:

(一)引入,激趣:

价值分析:通过让幼儿观察、初步了解实物斗篷,从而对后续故事产生兴趣。

(教师出示实物斗篷)

提问:你知道这件是什么衣服?和你们穿的衣服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这种没有袖子的衣服叫做——斗篷。

教师:今天方老师要给你们讲个故事就和斗篷有关。

(二)故事讲述:

价值分析:教师讲述时语气富有趣味,牢牢抓住幼儿思维,巧妙的设问给幼儿留有思考空间。故事讲述完,帮助幼儿回忆、梳理,了解斗篷的制作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多的步骤,初步感知:“来之不易”。

1) 猜测阿利得到斗篷的方法:

故事讲述:阿利是一个牧羊人,他有一大群可爱的、胖胖的羊。冬天,草原上越来越冷,绵羊们换上厚厚的羊毛渡过寒冷的冬天,可是,可怜的阿利只有一件又破又旧的斗篷,冻得直哆嗦,他很想要一件新的红色的斗篷。

提问:猜一猜,阿利怎样才会有一件新的斗篷呢?

2)了解阿利得到斗篷的过程:

故事讲述:阿利想要自己亲手做一件新斗篷,春天,阿利轻轻地把绵羊身上的羊毛剪下来。又用梳子仔细的把每一根羊毛都梳得直直的。可是羊毛怎么样才能变成做斗篷的羊毛线呢?阿里想了想,搬出了纺车,没日没夜的把羊毛在纺车上纺成了长长的羊毛线。夏天来了,阿利采下红红的野果,做成染料,把白色的羊毛线在染缸里染成了他想要的红色。秋天悄悄的来了,阿利又搬出了织布机,把羊毛线在织布机上织成了一匹红色的布!做斗篷的材料,终于有啦!阿利高兴极了!他又将布精心的剪裁好,一针一线的缝起来,瞧!冬天又来到了,阿利终于有了一件崭新的、漂亮的红斗篷了!现在的他,不是可怜的阿利,而是幸福的阿利!

3)讨论、初步理解故事含义:

提问:阿利终于用自己的办法得到了新斗篷,你还记得,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做出他的红斗篷的?

(幼儿回忆、教师及时出示PPT)

重点小结——原来做一件斗篷,需要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步骤,可真不容易啊!

(三)迁移经验,进一步感受物品来之不易:

价值分析:帮助幼儿将经验从故事中提到的“斗篷得来不易”迁移到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物。并且通过讨论,进一步拓展: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得来都是很不容易的,要学会珍惜。这是一个帮助幼儿迁移生活经验的过程,让他们将故事中提到的道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1)了解常见的四种物品来之不易:

提问:这四件东西我们都很熟悉,你觉得它们来的容易不容易?

(点击PPT,显示:牛奶、苹果、纸张、自来水)

重点小结——看来不止是斗篷,我们身边有些东西也是来的很不容易的!

2)讨论,感受每一件物品都来之不易:

提问:你觉得除了这些,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来的很不容易?

(幼儿互相讨论、分享)

重点小结——生活中任何一件东西都不是那么简单获得的!

(四)诗歌欣赏:

(欣赏诗歌《不应当只记得》)

教师:这么多东西都来的那么不容易!我们该怎么做呢?

让我们回到教室里再静静地想一想。

活动反思:

1、在活动的第三环节“经验迁移”中,孩子们联想到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更好的小结,教师需要更充足的准备与预设。例如,当多多提出:“电”也来得很不容易,教师由于缺乏预设与思考,当时的反应是直接跳过,对幼儿的回答不予理睬,没能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及时应答,长此以往,孩子在潜意识里容易形成一种“有我无我都一样”的思想。自我反思后,我觉得首先应该肯定孩子们的说法,转变自己的思路,然后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请孩子们展开讨论。虽然这样的应答仍是围绕着预设的目标进行的,但尊重了孩子的反应,效果会好得多。

2、对幼儿的回答肯定过早,忽略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例如:当孩子们围绕教师准备的四副图片展开讨论时,各抒己见,教师偶尔会在第一个孩子回答正确后,便着急地将答案告诉了其他孩子,使其他孩子丧失了继续探索的机会,导致这一环节的课堂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其实可以在第一个孩子回答之后简单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关注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把这个难度并不高的问题也抛给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孩子,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提高的机会,效果会好得多。老师可以这样说:“嗯,他是这样认为的,你们觉得呢?”“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对他的想法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