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字彦和,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人。关于他的出生年,有说在公元465年,也有推算应在公元470年,未有定论。他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伟大的文学评论家,撰有《文心雕龙》五十篇。该书主张文学作品应有“风骨”(即内容充实),也要有华美的形式(即文采);并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六个标准(即“六观”)及其必须具备的修养,系统地阐述了先秦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评论著作,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刘勰的父亲叫刘尚,在南朝宋明帝时任越骑校尉。父亲在世时,他深受喜爱,生活幸福,两三岁开始学字,五六岁诵读诗赋,到七八岁时已能自学经书。不幸的是,就在这时,他的父亲和母亲却相继去世。

刘勰成了孤儿,却不愿去亲戚家,自个独立生活。他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回家读书。没有钱买灯油,他便把书拿到房外,借着月光或雪光刻苦攻读。在既无月光也无雪光的夜晚,无法读书,他便十分烦躁,心神不定,夜不能眠。有一夜,他躺在床上,无法入睡,便思索怎样能找到灯光读书。他突然想到,离家不远有座紫金山,紫金山上有座定林寺,定林寺内大殿里有几盏长明佛灯,一直不灭。“我何不去那里借佛灯的亮光读书?”想到这个主意,他兴奋起来,立即起床带上书本,连夜摸黑赶到定林寺,悄悄进入大殿,借着佛前长明灯的亮光,专心致志地读起书来。

从此,刘勰天天晚上去寺内佛灯下读书,风雨无阻。时间一久,终于被值夜班的和尚发现了。第二天一早,他便向寺庙住持报告了这件怪事。

住持名叫僧祐,是位有名的佛学大师,他博学多才,且有藏书万卷。当他听了值班和尚的报告,也不由得吃了一惊,暗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佛堂乃清幽之境,妖邪怎敢入内?至于神圣显灵,多年未曾有过,也不可能发生,其中必有蹊跷。他决定亲自弄个水落石出。当晚,夜幕刚刚落下,僧祐便隐藏在大殿的暗处,等待着。不久,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进入殿内,来到灯前,从怀内掏出一本书便读了起来。僧祐这才知道,是一个穷孩子到这里来借光读书。他不忍打搅他,直到天快亮时,见那孩子收起书本要走,才闪身出来。刘勰见寺内有人来,也不惊慌,赶忙施礼。待住持问过话,才道出真情。他眼含热泪,请大师原谅夜间擅闯大殿之罪。僧祐占没有怪罪刘勰,而是被他的苦学精神所感动,主动收他为俗家弟子,让他进寺读书。

刘勰进入定林寺后,僧韦占大师为他打开经史书库,任他挑选阅读。刘勰在这里真是如鱼得水,因为经常听僧韦占大师讲解佛经,所以对佛经也特别喜欢。僧韦占非常喜欢他,也很信赖他,不仅让他整理经书,每次外出讲学还带着他,让他开阔眼界。

几年过去了,刘勰博览群书,知识积累越来越多,便在僧祐占大师的支持和帮助下自己开始写书。他用了五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一部关于文学评论方面的著作。僧祐大师自然非常高兴,便送请一些社会名流阅读。他们看后,也都为之称奇。

刘勰知道,当时在文学和修辞方面最有成就的是沈约,他便带上自己的著作去找沈约,希望得到他的评价。沈约当时是尚书令,兼太子少傅,自然不是普通人轻易得见的。刘勰知道沈约爱书,便扮做卖书人,在沈约经常经过的路口等候。有一天,沈约坐着车子过来,刘勰赶紧高喊卖书。果然,沈约听见有人卖书,立即命停车,差人把刘勰叫近前来询问有何好书。刘勰这才把扮做卖书人,向他送自己著作的实情说出。沈约听后,非常感动,遂带刘勰一同回府。

沈约翻开刘勰的书稿,便被吸引,不住拍案叫绝。他仔细阅读,不仅用心做了一些修改,最后还为之取名为《文心雕龙》。这就是这部书名字的由来。

刘勰由沈约推荐入朝做官,与太子萧统很是投机。后来太子受到诬陷,于公元531年病死。刘勰为此心灰意冷,便辞官到定林寺做了和尚,取法名慧地。刘勰年少时即受佛家影响,一生未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