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诗人对话,揭题读题解题意。

1、出示杜甫画像,认识诗人。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课件),认识吗?他就是谁?(板书:杜甫)

2、揭题、读题,了解诗人,指导朗读课题。

这就是杜甫,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这就是杜甫;他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这就是杜甫,他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看课件认识河南河北。

指生读课题:闻/ 官军 /收河南河北

师:河指的是什么河?(黄河) 河南:黄河以南 河北:黄河以北

3、理解诗题的意思。

4、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①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奴、郑等州,房屋当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诗人携家带子随逃难的人群流落到四川梓州,曾被乱军所虏,历经艰难与生离死别。

②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所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再读课题。

(从诗人的画像引入,开题直接了当。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1、学生总结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2、自由读古诗,找出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涕”的意思。“即”不要读成“既”,“裳”是轻声字。)

3、再读古诗,借助注解理解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师生协同解决

4、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歌的意思。

(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懂诗的意思,做到读通,读懂,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的特点。)

5、男女生对比读诗。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1、引导对话。 这首诗曾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诗中描绘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诗中那个字能概括作者的这种心情呢?你在感受诗人喜悦心情时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为什么喜?怎样喜)

2、品读感悟。

(1)对比感悟“悲喜交集”。指名读诗一二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说说从这两句中你体会到诗人心情如何?为什么会这样呢?剑外、蓟北指的什么地方诗人仅仅因为高兴而哭吗?

课件1、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

师:看到了什么?

课前老师曾布置大家去收集安史之乱的资料,请大家谈谈你读了资料之后的感受。

生:安史之乱让人民流离失所。

生:安史之乱使国家分崩离析。

师: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安史之乱的七年当中,杜甫一家人过的是怎样凄凉,怎样悲惨的生活呢?请同学们读读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

出示: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被又旧又破冷似铁,屋破又遭连夜雨。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我无法入睡。雨什么时候才能停?天什么时候才会亮呀!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Zan)。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这首诗是诗人在逃难的路上,被叛军所虏时所作。诗人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可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诗人的苦难经历。(板书:苦难)

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过了七年呀!七年, 2600多个日日夜夜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如果你们是杜甫,你们的心情会怎样?而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悲喜交集的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

杜甫回想这7年来的种种艰辛,不禁悲从中来这是悲伤的泪;一切的苦难终于像恶梦一样过去了,他终于可以重返故乡了,他喜极而泣,这也是喜悦的泪,所以说,当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是悲喜交集,百感交加。

(板书:悲喜交集)指名读。评点。再读。

小结:经历八年战乱的诗人,忽闻胜利的喜讯,情不自禁,喜极而泣。他的泪是喜悦的泪,但泪中有痛苦,泪中有相思,泪中有别离,泪中有仇恨。这是苦难诗人的苦难人生。

(运用对比感悟,连接诗篇,通过与《春望》的对比,感受诗人泪中的含义。经历八年战乱的诗人,忽闻胜利的喜讯,情不自禁,喜极而泣。他的泪是喜悦的泪,但泪中有痛苦,泪中有相思,泪中有别离,泪中有仇恨。这是苦难诗人的苦难人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又了解诗人的苦难经历,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三四句。妻子儿女的心情怎样?诗人看到这些,又是怎样的心情?

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高兴万分,他们一家总算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此时是怎样的呢(喜欲狂)?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把你见到的诗人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定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齐读。

(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的喜悦心情让诗人喜上加喜。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漫卷诗书的样子,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3)、对话感悟“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板书:放歌纵酒)杜甫当时已是52岁了,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他的心情怎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全班读。

(深刻解读文本,找准对话的切入口,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一反常态,放歌纵酒的原因,进一步体会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的心情。)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在歌声与美酒中,诗人想到了什么?指名读七、八句诗。他要准备回家了。杜甫的家乡在哪?(洛阳)

师:阳春三月的洛阳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介绍洛阳并出示洛阳春色的图片及司马光《洛阳看花》,让学生感受洛阳之美。

师;洛阳美吗?你能张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你看到的洛阳美景吗?

生:学生反馈。

师:洛阳真美!怪不得杜甫那么急着要回家呢!

生:不是,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他是因为连年的战争结束了,他终于可以回家安居乐业了。师: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

导语:洛阳这么美,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可怎么走呢?(大屏幕出示最后两句)

生:这就是杜甫想象的具体的还乡路线,(生读七、八句)同学们,跟着杜甫到洛阳走一趟吧!请生读,请男生读上句(评:到了巫峡),请女生读下句(评:到了襄阳),请全班读最后一句(评:洛阳到了!可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课件)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师:老师在想啊,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既要行水路,又要走陆路,这么漫长的旅途,该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家乡呀?而杜甫的感觉与我们的感觉截然不同,再次齐读最后两句诗,说说你的感觉。

生: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我眼前闪过,杜甫归心似箭哪。

师:你从哪些词感受到杜甫很快很顺畅地返回了故乡呢?

生:即从、穿、便下、向。

师:这时候,作者身在剑外,而心早已飞回到洛阳,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齐读。板书:归心似箭)。

(闻讯之后,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重返故乡,返乡的喜悦瞬间溢满心胸。洛阳美妙春光的再现,引导学生了解洛阳,激发学生对洛阳的喜爱之情,与诗人一同感受故乡的魅力,走进诗人的心里。借用李白的诗句,引导学生涵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似箭归心。

对比感悟、想象感悟、对话感悟、体验感悟,四种感悟策略的运用,还原了诗歌所描绘的事件与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同悲同喜,领悟诗人闻讯而喜、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层层递进的狂喜之情,心情如诗,课堂如诗。)

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 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他为何喜?他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透过诗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板书:人民)

(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与人民同悲同喜,惺惺相惜,用诗表达人民的心声,这是杜甫诗歌的特点。教师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诗人的人民情怀,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学习杜甫的诗歌打好基础。)

3、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诗。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我们看到了一个苦难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师配乐范读。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背诵诗歌

(诵读整首诗歌,回归整体。学生在边听边读中展开想象,看到一个苦难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激情吟诵,与诗人同喜,与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同狂,让喜悦荡满心间,沉浸在诗人的喜悦中,浸润在诗歌的情怀里。)

四、与自我对话,迁移运用练语感。

诗人杜甫记下了一生中难忘的时刻,写就了不朽的诗篇。生活当中,常有这样激动人心的难忘时刻,(课件)说说你的生活中令人惊喜的时刻,请你借助杜甫的诗,稍作改动,吟出一两句或一首小诗。相信你会成为杜甫的知音,杰出的诗人。

(迁移诗情,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唤醒生活的记忆,融进个人情感,引导学生改写诗句,表达真情实感,巧妙运用经典,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让诗的文化润泽生命。)

五、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诗是为了理解一位诗人,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篇,理解诗人,也理解诗人所留下的文化,让学生走进诗的世界,浸润于诗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终结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