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时男友常有性冲动,自己不想发生性关系,又不愿伤男友的心,怎么办?”

“为什么赞成婚前性行为的男生多于女生,而很在乎伴侣贞洁的又是男多于女?”

诸如此类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彭晓辉副教授在讲授性教育选修课时经常会遇到。彭晓辉说,大学生作为处在特殊心理年龄的特殊群体,在当今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他们需要更注重实践性、分析性的性教育。

1992年,华中师大在全国率先开设以性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素质教育课。头几年选修者寥寥,有一个学期还因选修者不满15人而停课。彭晓辉说,自1995年后,选修的学生逐年递增,上个学年已经增加到了1200多人,学校不得不对选修人数做出限制。他认为,这些变化说明社会大环境在不断开明,学生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一位选修了性教育课的大学生说:“我们青年学生处于青春期,性发育逐渐成熟,有性的需要和冲动。由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西方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以及社会性道德,性法制教育的滞后,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我们的性心理健康发展和性困惑的及时处理。我们需要一个课堂、一个教师来引导,让我们健康地成长并解决好我们的困惑。”

有人认为,在性方面开化得越早越没出息,因此不应该和青少年谈性的问题,长大了他们就会“无师自通”。彭晓辉不这么看。他认为,早有早的困惑,晚有晚的盲区。比如有个学化学的大学生,以为分子碰撞就会怀孕。现在很多中小学都没有性教育,进了大学应该是最后系统的补课机会了。大学生是特殊群体,社会对他们要求高。作为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佼佼者,大学生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知识,所以应该从性的人文文化方面对他们进行性教育,区别于其他人群的性教育。

彭晓辉说,青年人在性方面的困惑、盲区,会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对异性产生疑惑,甚至还会引起人生悲剧;而正确的性教育,可以使青少年树立科学、健康的性观念,既提高他们在性问题上的辨别力、鉴赏力和选择力,也有利于培养高尚的人格。

性教育课究竟会对大学生有什么影响?他们喜欢这门课吗?彭晓辉告诉记者:上了这门课的学生对他说:“选这门课,一辈子不后悔。”他们的笔记本和内部教材还常常被同学借走,甚至宿舍里的“卧谈会”上,性科学的内容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大学生能够坦然地在课堂上讨论性的问题吗?彭老师说,这有一个过程。最开始学生不好意思提问,他就让他们写条子,而后口头提问,再过渡到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现在,很多同学已经能用专业术语自然地讨论问题了。彭晓辉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青春期的成长经历及社会热点撰写课程论文,并帮助他们切实解决与性有关的困惑。很多学生给他发来E-MAIL提问,本问开头的问题就是一个女生通过E-MAIL提出的。彭晓辉告诉她:男性对视觉和主动触觉的刺激往往比较敏感,只要减少这两方面的刺激量和强度,就可以减弱或避免性冲动。因此,女孩欲避免恋爱时发生非意愿性关系,最好离开二人世界,与男友到公共场合去谈恋爱。后来,那个女生告诉彭晓辉,她这样做了,效果非常好。

“从学生的眼光中,我察觉到他们非常敬重我,使我有一种得到回报的感觉。我将性教育寄希望于我的学生。他们是学师范的,他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将来会辐射到中小学校和社会,形成几何放大效应,让更多的青少年受益。”彭晓辉充满欣慰和期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