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在一本杂志上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关于日本的阅读教学“两次感受法”的文章,很有感触。应该说我以前一直在疑惑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两次感受文”的基本程序是:初读课文------交流初读感受,写下要点----深入阅读-----形成感想,整理观点。日本的学者认为初读后的感想文,单纯、质朴,是完全建立在学生经验上的率真感受,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给下一步的阅读打下基础。没有学生的初读感想的阅读指导,根本不能成为有效的阅读指导。老师以学生的初读感受设计问题教学。

现在的第一课时教学,老师们比较轻视。有时会草草收场,直接进入精读阶段。原因是第一课时的确很乏味,有位同事说她从来就不上第一课时,太无聊。学生对于第一课时也觉得提不起精神,不就是读书吗?所以真的很少看见第一课时有老师作为公开课的或者说第一课时上的很精彩的。我一直都在想:应该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加上一个步骤,那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和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说出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读出自己”,说出不懂的地方就是“读出疑问”。如果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能够“读出自己”、“读出疑问”,那么这样的初读会为下一步的阅读奠定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是不同的,个性也是有差异的。因此他们的初读感受也是有深有浅,有表面的、有本质的。所以老师的精读指导如果没有学生的初读反馈作为基础,很难想象老师怎可能会有先见之明。我们的阅读课竞赛喜欢让老师们接班上课,但老师的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备教法的前提是备学生,现在面对的是群陌生的学生,老师的备课难道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不排除有的老师境界很高,能够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但这毕竟是少数。所以接班上课未必就能展示老师真正的素质。

“第二次感想文”就是学生把讨论后的感想记录下来。这次感想是读写结合的重要作业。也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内容。这份作业老师会保留下来,作为今后教学的依据。

“一课一得”就很不容易,学生的“第二次感想文”是学生得的物化过程。

把感想文作为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和线索我觉得是很有价值的。感想文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每一次阅读过程就是一次练笔的过程。感想文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表达的是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两次感想文”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