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开始看家庭教育之类的书籍时,有时会找不到方向,因为不同书上的观点常常是相左的,可乍一看,又都挺有道理,很难分清谁对谁错。比如说人际交往方面:有的作者主张孩子要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而有的作者则认为为了孩子不沾染上“坏孩子”的恶习,主张孩子只和那些他们认为优秀的孩子交往;有的干脆主张别和同龄人来往,只和那些上了年纪的且有成就的人来往,这样的话孩子就不会有什么坏习惯了……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一时被弄糊涂了,不知道究竟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引导。

我仔细琢磨,人们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孩子呢?如果只让孩子和那些现在看起来优秀的人来往,那么孩子的圈子不是很窄吗?不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灌输了一种等级观念吗?

在天真无邪的孩子眼里,人们之间的相处应该是不分肤色、种族、等级的。因为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本身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优劣是后人对生命的涂鸦。

但是我也在提醒自己:和那些恶习较多的孩子在一起的确会受不好的影响,毕竟近墨者黑呀。

该怎么办才能解决这个让我头疼的问题呢?

直到有一天看到中谷彰宏的一篇文章《学校里老师不教的几件事》,我才找到了方向。文中提到:

怎样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呢?只要能遇到好老师。所谓遇到好老师,其实就是要以周围所有的人为师,应该每天都能在遇到的人中觉得有一位,“跟着他能学到这些”或是“跟着他能学到不少东西”。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而我们过去则习惯看别人的缺点,所以人际交往才会衍生出那么多的矛盾。

对啊,我们能够赏识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为什么就不能以这种胸怀来赏识我们周围被称作万物之灵的人呢?有人说,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一条龙;相反,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就变成一条虫了。为什么呢?不就是相互间缺乏赏识吗?

有了这个认识,我对孩子的引导就变得轻松多了,我不再限制他和哪个小朋友交往,但有一条必须做到:要有分辨力,从这些小朋友身上找优点,然后努力去学。

这一招还真有效,儿子很快从玩伴中找到了他们的优点,如全勇涛不随便吃人家的东西,陈昌捷喜欢学习新东西,阿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赖业鹏能做到按时睡觉等等。儿子在找他们优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改了自己不少缺点,如比以往睡得早啦,学会保护自己啦,等等。我发现他在交往能力提高的同时,观察及思考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