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不断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儿童的智慧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幼儿的许多知识技能都是在操作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在这种过程中,幼儿的思维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可以满足他们的动手兴趣,又能不断促进其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操作活动是幼儿喜爱的,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将脑海中的抽象思维投射到现实的材料上,进行积极的创造,这个过程对幼儿有积极的作用。促进儿童视觉、触觉以及感知觉的发展和协调,幼儿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可以进一步认识同一类事物,从而更具概括性。锻炼思维能力,并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1、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仍不能很好把握幼儿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辨证统一关系。突出表现在,过分强调幼儿的社会化。这是共同化、模式化、一律化、,是曲解了社会化。许多幼儿园教师倾向于用统一个固定的标准衡量、要求所有儿童。

例:“春天来了”这一主题的资源利用,教师搜集了大量的春天的景物变化图片,运用自以为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着空洞的讲解,孩子们在操作活动中依然是这些图片,孩子们活动时各组材料由教师统一分发,秩序井然,而孩子的兴趣欠佳,更不用说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了。

2、这样的活动在幼儿园中不乏奇例,在资源利用中存在着不少误区:

资源材料利用单一,不能很好的调动幼儿的主题能动性。

幼儿对周围的环境,外部世界和各种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幼儿总是对什么都感兴趣,觉的新鲜好奇,总愿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这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且幼儿手脚以及各种感官似乎总是不停的忙碌着,一会儿用手抠抠这儿,一会动动那儿,一会爬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会儿又跑到雨中去体验被雨淋湿的滋味……表现出了成人所不能比的探究热情和精神。而案例中资源利用只有图片而已,孩子们对这些并不新鲜好奇,教师只顾怎样教,不管幼儿怎样学,甚至只是机械的灌输,忽视甚至无视幼儿的独立,自主和创造性,视幼儿为“接受器”,使教育过程基本上成为一种外在的强迫的过程。这种重外在的教育结果,忽视教育过程的做法,从根本上否认了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题作用,否认了儿童的主题能动性。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