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重感悟轻体验”、“重授知轻能力”、“重主导轻主体”等导致学生参与的力度不大、强度不高、广度偏窄现象,以至学生不爱上品德课,给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而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作为品德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自然合理地提出富有趣味的问题,好玩的建议,激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教学《走近残疾人》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残疾人在生活、学习中碰到的诸多困难,有位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游戏:让全班学生先脱下外衣,放在自己的课桌上,然后要求学生在2分钟时间内单手穿衣,并扣上纽扣,结果在规定的时间里没有几个同学能完成穿上外衣。让每个同学依此到自己的小组长那里取回自己的作业本,但必须是蒙着眼睛去领,结果很多同学不是走错位置,就是领错作业本。一段模拟活动游戏,不但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大家积极参与其中,教师相机引导,残疾人在生活、学习中会有什么困难?加上学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参与和关注。

二、参与活动,建构新知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生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的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应该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在活动中学习生活,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使儿童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如教学《影子的探索》一课,有位老师设计了“画影子”的活动,上课前一天,老师和学生在阳光下一起游戏、玩耍,叫同学们注意影子有什么特点。上课时老师就来了个画影子比赛活动,要求画出上午或中午或下午自己的影子,展示时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谁画的什么时候的影子。结果有的说“小明画的影子应该和人的脚连在一起。”有的说:“王芳说是上午的影子,但我觉得她画的是下午的影子。”……于是很多同学开始争议起来,为了解决问题,老师和同学就共同做了个实验,让同学和老师一样拿手电筒当太阳,桌子上的圆柱就像是我们,要求个同学要认真观察:早晨太阳从东方起,影子在什么地方?太阳慢慢升到头顶,时间是中午,影子在什么地方?下午,太阳转到了西边,影子又在什么地方?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自己画的影子错在哪里,进一步明确光、人(物体)、影子的位置关系,明确影子随时间变化的这一特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的情感态度,建构探索影子的特点和光与影子的密切关系的自然科学常识,又提高了学生全员参与的热情。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