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68页

设计理念:

本节课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验。来进一步认识对称图形,感受对称美,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 “建构”。

课堂实录:

一、引入新知

1.揭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对称图形”。(出示课题)

2.了解起点

师:听说过对称吗?(听说过)你能说说对称图形是怎样的吗?

生1:两边一模一样的就是对称的。

生2:折起来,两边没多也没少。

生3:像剪刀(学具)这样,两边一样就是对称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对称”并不陌生。

二、探索体验

(一)认识对称图形

1.尝试判断

师:根据你的经验,以上图形你认为哪些是对称的?为什么?

生:①③④是对称,②⑤不是。

师:有不同意见吗?(没有异议)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师:观察是一种好方法。除了观察,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进一步来验证?

生:可以折一折。

2.操作交流

师:那我们动手试一试,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活动,指名演示)

师:是随便折吗?

生:要对折,可以横着对折,也可以竖着对折,像③要斜着对折……

师:对折后,发现两边怎么样?

生1:两边不多也不少。

生2:两边点对点,边对边。

师:点对点,边对边,不多也不少就是完全重合。

3.揭示概念

师:像这样对折以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在数学上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对折 两边完全重合)

师:为什么②⑤不是对称图形?

生:横着、竖着、斜着,不管怎么折,它们两边都不能完全重合,所以不是。

师:你能想办法把②变成对称图形吗?

生1:把左边下面的小三角形移到上面。

生2:把右边上面的小三角形移到下面。

生3:可以把两个小三角形都去掉,也可以在左上和右下的地方都添上一个。

……

(二)认识对称轴

1.动手操作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剪。)

师(请剪得快的同学):你是怎么剪?

生:我先把纸对折,再剪就好了。

师:为什么要先对折?

生:因为对折再剪,两边才会一样。

师:(不会剪的同学)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点点头)

师:想不想再试一次?(学生再次活动)

2.观察取名

师:同学们,你们剪的对称图形形状可能都不一样,但有一个相同的点,你们发现了吗?(都有一条折痕)对,画出来就是一条直直的虚线。(教师板演)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生1:中间线。

生2:中分线。

生3:对折线。

生4:对称线。

师:同学们很有创造性,想法都不错。数学家取的名字跟你们差不多,叫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师:沿着这条对称轴对折,对称图形的两边就能完全重合,可见这条对称轴很重要。请同桌交换作品检查,并用笔和直尺画出对称轴。

三、联系生活

1.举例

师:像这样的对称物体在我们周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谁愿意说给全班小朋友听?认为对的,点点头,有意见,摇摇手。

生:红领巾、衣服、裤子、树叶、蝴蝶、人……

教师做动作。问:这样,是对称的吗?怎样才能变得对称?请你们摆一个对称的姿势。

2.欣赏(播放课件中的轴对称图形)

师:看着这些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补充课题:美丽的对称图形)

四、深化认识

1.辨一辨

师:这里有一些图形,请你们帮老师判断一下他们是对称的吗?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

2.找一找

找出正方形、长方形、五角星、圆等图形的对称轴。

(小组活动——交流)

小结:不同的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一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

3.猜一猜

出示3、A、美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展开后是什么。

师:你还想到什么?

生1:数字中8也是对称的。

生2:字母B、C、D。

生3:B不是对称的,它上面小下面大。

生4:H、W、M也是对称的。

师: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可以去研究一下26个字母、数字或我们学过的文字当中有哪些是对称的。

生5(自豪地说):我的名字中也有一个对称的,那是——“日”。

师:对称真是无处不在!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觉得对称图形又美丽又奇妙。

生2: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美丽的对称图形,以前怎么没发现呢?

师:对呀,平时我们要留心观察,做有心人。

教学反思:

1.尊重经验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起点十分重要。

在生活中,学生对“对称”并不陌生,但其认识仅仅是生活积累,直观而肤浅。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展现学生对“对称”原有的认识水平。通过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积淀;在尝试、纠偏中,逐步清晰、完善“对称”概念;并运用“对称”的特征剪对称图形,以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折痕取名引出“对称轴”……每个教学环节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现实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使概念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2.关注体验

“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教师在学生听说过“对称”的基础上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尝试判断,通过看一看,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称图形是“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尤其在“做对称图形”这一环节,教师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维得到对新知识的理解、顿悟。当出现一部分学生剪得慢,甚至剪不出来的情况时,教师没有置之不理,更没有主导学生的思维,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资源,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探索、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尝试——失败——反思——再创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并获得情感体验。尽管这里花费了一些时间,但充分体现了学生“悟”的过程。

虽然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体验感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但也给教师留下了一些思索:教学中学生动手多,如何组织课堂使之“活而不乱”呢?如何合理调配教学时间做到“收放自如”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