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习篆初始,须先识篆。入门书可临写《王福庵说文部目》,因王书部目有字音,可边识篆、边念音、边临习,可谓一举三得。细心临此,可增强初步的识篆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上朔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文字的首部字典,该书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本经典著作。通过旁通“六书”,解读古文字之要义,对深层次的理解文字流源、打好掌握文字训诂学之基础,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王福庵的说文部目书后,附有一篇“怎样写小篆”一文,里面讲授了写小篆的基础知识及书写技巧,是王先生写小篆的经验之谈,细细读之将会受益匪浅,不妨一试。

三、习篆最好从小篆入门,因为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文字,是较规范的字体。传统的小篆碑帖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等(以上传为丞相李斯所书)。其次还有唐朝篆书名家李阳冰的《三坟记》(该书为宋时重刻拓本)亦有秦时风范,不失为是一种理想的小篆法帖。

四、清朝的篆书是继秦、唐之后的又一成熟高峰期。其领军人物首推邓石如,他是清代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师,他首开“以隶法为篆”之先河,其篆书“婀娜不失劲健,婉通而有雄姿”。他的出世及其书风影响了整个清代,并带动了以后相继涌现的篆书家群体。用康有为的话说:“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对邓之推崇可见一斑。

五、继邓石如之后,清时的篆书大家层出不穷。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黄牧甫……等等,无不是直接或间接地受邓石如的影响,之后又另辟蹊径,卓然成家的。故此,我们可以说邓石如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六、临帖不能只临一家,邓石如的篆书虽然好,但你临的再像,最终,你永远也不能自成面目或独树一帜。写字入帖固然不易,但出帖更是艰难。所以,临帖一定不要死临,要活学活用。否则,一旦陷入阶段性的习惯模式,便极易形成作茧自缚不能超越自我的困窘局面,有道是“采花蜂苦蜜方甜”。

七、在学院里讲授篆书课,会经常与大学生们谈到创新与继承的老话题。我跟他们说:篆书要创新,就如同戴着镣铐在跳舞。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为篆书和草书一样,有着森严的法则和规定。你的书写方法只能在有限的规定之内完成,这就是“游戏规则”。而一个书家甚至穷毕生之精力,也不能创出自己的风格面目。只能在传统的故纸堆里讨生活。这也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因为金字塔的塔尖只有一个。

八、清代和尚石涛云:“笔墨当随时代。”当代伟人也曾说过:“发展便是硬道理。”

九、其实古老的篆书,不经意间也似乎慢慢的有了变化的趋势,其结字变化之一,由原来的长方形正在向正方形和扁方形发展。在格式上,也已经借用了隶书横排的方法,而非是已往亘古不变的竖排格式了。假如陆维钊地下有知可以不用担心自己的风格后继乏人了。

十、君不见当代江南书人Q先生,其篆书不正是拾起了萧蜕庵、邓散木的烈烈大旗,而一跃成为新虞山派的领军人物了吗?且该书风在篆书群体中大有趋之若鹜之势,这也许就是一种时尚。且慢,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