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鸽巢问题》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二、课标解读

(一)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在数学上,一般是用反证法对“抽屉原理”进行严格证明。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例如在教学例3时,教师在呈现问题后,可以让学生猜一猜,有学生会猜2个球,有学生会猜5个球,也有学生会猜对。此时教师可以提出让学生自己用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来说明理由。结合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教师可展示分析解答过程,通过分析逐步消除学生的各种错误认识,让学生形成对这类问题中抽屉的模型结构的初步感知。在得出答案后,应向学生提出运用“抽屉原理”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要求,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考: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要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同色球,分的物体个数至少要比抽屉数多1,所以至少要摸出3个球。在此基础上,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思考方法:把什么看成“抽屉”,“抽屉”有几个,怎么用“抽屉原理”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显然,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为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