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皮下脂肪硬化症、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临床典型表现为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硬肿。属中医“胎寒”、“寒厥”、“五硬”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因素为小儿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气血未充,元阳不振,其次是生后调养不当,感受寒邪,故本病在北方寒冷季节发病率高。

新生儿阳气未充,阴气未长,若先天不足者出生后遇气候寒冷,护理不当,致使寒邪伤于肌表,寒为阴邪,直中脏腑,伤及脾肾之阳,阳虚不能温煦肌肤四肢。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气血运行失常,则患处肌肤肿硬,颜色紫暗,唇及肢端发青。肌肤不温,冷硬而肿。

西医学则认为本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由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随着环境温度波动: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皮肤薄,血管分布较多,易于散热: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成分相对多,熔点高,体温低时易凝固,新生儿产热主要靠棕色脂肪,并需要氧的参与,当缺氧、寒冷,酸中毒等因素存在时,产热过程极易受抑制,早产儿此种脂肪储存不足。

新生儿解剖生理特点,是引起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基础。此外,寒冷、摄入不足、感染、窒息及酸中毒等是引起本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复温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低体温的重要措施,目前多主张快速复温法。

1.复温

(1)轻度患儿:可用缓慢复温法,先将患儿用温暖褓包裹置24—25℃室温中使其自然复温。待体温上升至35℃(2时置暖箱或加用热水袋。暖箱温度自26℃开始,4~6小时内逐渐调节至30一32℃,约每小时时提高箱温1℃。切忌加温过速,否则体表温度上升太快,外周血管床增加,心肌功能不能适应,以致内脏血液供应不足,可致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或肺部郁血、出血。

(2)轻、中度(体温>30℃)患儿:置于预热至30℃的暖箱内,调节箱温为30~34~C,通过减少患儿散热使体温升高,力争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3)重度(体温<30℃)患儿;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暖箱温度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o.5~1℃(不超过34℃),于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并保持暖箱在适中温度。

(4)恒温水浴法:将患儿置于39~42C的恒温水浴箱内(室温在24℃或稍高),脐部用消毒纱布覆盖,上面用橡皮膏固定,防水侵入,头露出水面,四肢、躯干浸入水中,每次15分钟,每口2次,直至硬肿消失。微波、远红外线等也能使患儿较快复温。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