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多元智能理论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教育界的部分人对多元智能理论在新课程改革里的作用表现出了过分的关注,他们都从各个方面为多元智能理论高唱赞歌,也有人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理论基础。[1]但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真的能解决当前我们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吗?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发展人的身心基本品质的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要求整个教育从教育的目的、目标、结构、内容、方法到模式全方位地实现转变,如由注重培养少数拔尖学生转变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由注重智育转变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等的转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也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我国的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的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一般地说,素质教育强调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要求学生全面地而非平均的发展,是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条件下,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并认为只有从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实施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因而,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不是平均发展,而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善学生个体素质之长,弥补其不足,使之获得相辅相成的协调发展。 

它的精义在于把人自身素质结构的合理化和提高作为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尽可能把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同时也要求全面发展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如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等。从这方面来说,素质教育蕴涵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强调整体的教育。 

从以上的论述里,我们可看出,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的各种素质有所提高,不应重此轻彼,也不应重彼轻此。它注重的是学生的整体合理的素质,但由于构成素质结构的各种因素是互相渗透、相互制约的,因此要发挥整体效应,那就要使个人的各个要素的结构达到最优化,这样才能使个人的素质的功能更有效地发挥出来。可受教育者在学校里的受教育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内容上从最基本的、必需的,对学生今后发展有一定影响的方面去培养人、发展人,为他们的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素质教育的培养重点应放在一般的素质方面。这也因为基础教育毕竟不是直接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是为未来人才的健康顺利的成长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的教育。而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艾德勒在一份报告中,也特别强调基础教育应为儿童提供“一般学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更需要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也不是说有就有的,它们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背景,离开牢固的知识基础,而去奢谈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犹如是在空中建楼阁。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