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诊断为孤独症的多数患儿的损害都没有早期报道的那样严重,但其症状的涵盖面却非常广泛,包括情感、认知、社交、交流、自主性神经功能、整合功能及适应行为等多方面。DSM-Ⅳ特别强调其社交及交流功能的损害。

孤独症病情的轻重差异很大,Kanner(1943)当年描述的发病于婴儿早期的孤独症是很严重的病例,多种心理功能均有损害,但一般没有妄想、幻觉及联想散漫症状,所以很难与精神分裂症挂钩。轻的孤独症其社交功能、交流功能以及行为的异常都可以很轻,很难诊断为病,更像一个性格问题。

孤独症患者与别人的亲密度都较差,对人情温暖通常表现冷漠,对别人的痛苦不表同情,对别人的欢乐也不去共享,即使自己遭到打击,也不会去寻求别人的同情(例如患儿摔痛了也不去找大人诉述)。对言语或非言语表达的理解能力较差,这也是不能领会别人感情的原因之一。患儿本身的表达能力也较差,常有模仿言语、代名词用错(把自己称为“他”),或以某一词汇表达只有他自己懂的意义。言语发育多迟滞甚至不发育,在语音、语法、语义3个方面,语义的发育更差。想象力和象征能力也可有明显损害。但仪式动作、刻板行为、自寻刺激、自我伤残、奇怪行为等却常见。有时对某人、某物、某一摆设形式有特殊的依恋,不许别人去动。孤独症患儿情感反应一般肤浅,但有时也可反应过分,特别是动了他不许动的东西时。患者的认知障碍包括抽象能力、概念衔接及整合能力的损害。还可以有嗅觉、味觉、触觉的异常,以及视觉、听觉加工能力的发育不全。

多数患者智力都较差,但有些患儿的某些能力可以超常(包括音乐、绘画、算术、日期计算等能力)。言语表达及社交技巧都是差的。

孤独症一般在生后或婴儿早期即有症状,但家长却常不能及时发现而及时就诊。一般而言,其病程多朝好转的方向发展,但其好转的速度很不规则,时快时慢,难以预测。有时亦可因外界因素(例如患其他疾病)或原因不明的暂时因素而恶化。

及时给予教育训练对改善其症状有重要意义,轻症者经这类处理后可以接近正常。有些患者的某些特殊能力提高很快,其他能力则提高很少或没有提高。

孤独症患儿到成人后,其症状仍继续缓慢改善,但仔细检查总可发现一些残留症状。总的说来,约有2%~15%的患者的认识及适应功能可接近常人。但某些强迫症状、刻板动作、口吃等成年后仍常继续存在,仍较孤独不愿与人接触。言语理解及表达能力常接近正常。成年患者有的可以自立,但一般都不结婚。

1.典型症状

(1)社会交往障碍:大部分孤独症患儿婴幼儿期即表现出对人缺乏兴趣,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被拥抱时无相应期待被抱的姿势和表情,甚至予以拒绝,呼唤他们的名字,常常无反应。6~7个月时还分不清亲疏关系,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难以与同龄儿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没有去观看游戏的兴趣或去参与的愿望,不会游戏方法和规则。即使被迫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也不会主动接触别人,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集体活动之中。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