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幼儿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 ( 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 , 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 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 包括数、量、形、空等几方面) 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 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新《纲要》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没有将数学领域单列,而是放在科学领域之中, 试图与科学领域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变化的依据和基础是当代数学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数学学习特点的新认识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和新原则。

二、重新确立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新理念

(一)整合观:数学与科学融为一体,科学探究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在数学学习中操作是基础,长期以来是以演示讲解为主,幼儿被动学习。目前,对幼儿学习方式要有根本认识,以机械记忆学习转变为主动建构的学习,以符号为主的学习转变为实际意义为主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离不开幼儿对物体操作,在操作中探究数与物体的关系。

(二)教育观: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什么是?)注重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这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而目前幼儿园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幼儿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着眼于幼儿终身学习就是培养兴趣,因为数学是探究世界的工具,终身教育观就是让幼儿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愿意学、乐意学。

(三)儿童观:教师要关注幼儿,而在活动中教师眼中还是没有幼儿,不想观察幼儿,想了又不会观察,不会捕捉有价值的东西。

1、尊重幼儿发展的潜能性

2、尊重幼儿发展的差异性:数学活动中可看出幼儿个体差异明显,因为数学是高智能的活动,可反映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差异包括: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速度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已有经验的差异。

3、发展的全面性

(1)是对个体而言——培养一个全面发展幼儿;培养一个完整的儿童。

(2)对全体而言:保证所有在园幼儿的成长,教育要面向全体,对于对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幼儿,教师也不能放弃。

4、发展的规律性

(1)了解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从具体——抽象、抽象外部动作——内部思维、个别——一般、自我中心——客体为中心

(2)了解幼儿学习数学的一般规律及年龄特征:如认识形体是先形后体,先圆、正、三、长、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