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鼓舞他们的干劲,增强他们的自信,不过,物极必反,如果片面地强调潜能的开发、调动与奉献,可能使我们进入另一个误区———忘记了自身的局限。教孩子学会尊重生命,懂得量力而行,是我们每位父母的责任。

有多大碗盛多少饭

小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普遍高估,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可以鼓励他们百折不挠地探索和成长。但如果一个孩子总是不切实际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则可能变成不知深浅、好高骛远、莽撞逞能了。

所以,父母须经常提醒孩子:跨过宽的沟会掉进去,从太高的地方无保护地跳下来会摔痛摔伤,牛皮吹大了总会不攻自破让大家笑话,没能力没精力完成的事情应承下来是多么地自讨苦吃!所以,就像花钱得量入为出一样,做事也得量力而行。

简单的警告、威胁甚至嘲笑往往不能够让孩子信服,父母可以安排机会让孩子在一定范围内尝试、体验一下,或是利用自己、别人身上已经发生过的类似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并找出正确、明智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的策略。

光有勇气是不够的

我们的社会一直努力从小培养青少年“舍己救人”与“勇于牺牲”的精神,敢于牺牲的“小英雄”广受赞誉,如为扑灭山火而英勇牺牲的四川少年赖宁曾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列为全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但是,未成年人普遍缺乏对危险的充分预见能力,他们的英勇行为只是出于本能;他们也缺乏在紧急状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大多数在挺身而出之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死亡。少年英雄的光环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创痛和负担。因此,2004年教育部修订并发布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将此前曾倡导了多年的“敢于斗争”等条目删去,而代之以“安全自护”“、珍爱生命”、“注意安全”等提示。汕头市也传出涉险擒贼血洒百米路的勇少年黄俊杰因其行为虽然可亲可敬但不可学而无缘“小公民标兵”和“十佳少先队员”的消息,都表明社会不再提倡涉险勇为的态度。

这并不是对“不畏困难”、“见义勇为”精神的否定,而是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尊重,是更加人性化和实事求是的体现。

首先,要教会他们一些安全自护的技能,比如,遇到火灾、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后的逃生要领,碰到坏人时的藏匿、隐蔽、逃跑、以及必要时的顺服以保全生命,等待时机,另外,还应该教会他们一些“战略战术”,当遇到坏人坏事或遭到侵害时,不仅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比如,牢记诸如110、119、120等急救电话,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