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一课以一位一年级学生的口吻,讲述了“我”在学校的新生活,从孩子稚气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成为一年级新生的无比自豪,感受到与同学建立友情、共同学习玩耍的无比快乐。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新笔画“提”,学写“习、大”;

2.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学校集体生活的喜爱和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教学重难点为:朗读课文和写字。

看完课文后,我犯难了:这一课一共只有3句话,共36个字,我上第二课时,许多知识点:如认识课文、课题,了解什么是句子,认识标点符号都在第一课时完成,第二课时我带着孩子们干什么呢?读3句话,写2个字,用得了40分钟吗?

然而第一次试教以失败告终,原以为40分钟会有多的,谁知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没能完成,学生没有时间动笔写字;既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达成,一堂课结束,学生仍是唱读课文,没有体现出朗读的层次性。

课后,操老师对我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中肯地指出我在执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时间花在了不断追问学生上学后的心情上,而学生除了说高兴还是高兴,无法说出我预设的“激动”或“自豪”,忽视了我所面对的是一群刚上学,什么也不懂的孩子,忽视了朗读指导、教师评价的作用,导致学生学得没有了兴致,自然就读不准、读不通、读不好。

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变换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操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虽然这节课只学3句话,写2个字,但教师要做的是借学习这3句话之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一定的学习兴趣。

针对第一次试教出现的问题,操老师指导我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删繁就简,努力做到教师以导读代讲代问,学生以读书代听代答,以读书促思促悟,老老实实地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课文,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让孩子们体验到阅读成功的快乐。

一、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1.教师“无意识”地范读引导

一年级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但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范读可直观地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模仿感情表达,是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最直接可行的办法。语感的培养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浸润。教学中,我通过“无意识”地范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2.教师的评价引导读

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我尽量使用这样的评价语言:如“你的声音真响亮!”“瞧,他读的时候胸脯挺得多高,多自豪啊”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朗读原来就是这样读。有时,我还通过体态语进行评价,如竖起大拇指,不住点头、微笑什么的,让学生尽量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乐意朗读。

3.激发生活体验读。

教学中,我根据文本提供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爷爷奶奶。”“告诉小伙伴”“告诉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说说你和同学们一块儿学什么?玩什么?”让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字营造的情境中,在朗读中去表达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去感受集体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与同学友好相处的快乐。

二、教给方法,化难为易

朗读课文的第二层次的要求,读通句子,学生不是自然就会的。在复习导入后,我告诉学生“第一课一共有3句话,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句一句地学习。”让学生明白要读好课文,就得先把每一句话读好。接着我出示第一句,通过范读,告诉学生读好句子的方法,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词儿练读,不唱读。学完第一、二句后,告诉学生要读好这两句话,句子之间还要注意停顿。三句话全学完后,告诉学生,三句话连在一起加上课题,就是一篇完整的课文。读课文就应该读完整。这样一句一句地学,让学生学会朗读整篇课文。

三、关注细节,培养习惯

一年级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执教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从细节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复习完字词后,提示学生看着大屏幕来读书;在指名朗读前,要求学生眼睛看,耳朵听;读书时要双手拿书,姿势正确;翻书时要轻轻翻,拿笔时轻轻拿,爱惜学习用品。以“发笑脸”作为奖励措施,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姿势和书写品质的培养。因此我在指导书写汉字时,先教笔画名称,再书空练习,又让学生观察生字,找一找这个笔画出现在哪个字中,培养学生读帖的能力。另外注重范写,在范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书空、临摹。在学生书写时,注重提醒、纠正孩子们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让学生体会到书写的重要性和蕴藏其中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