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做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1.实现“生”“本”对话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如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课文快学完了,我想,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大家对生命的理解也可能是不同的。如果给课文题目加上标点,你会怎么加?为什么这样加?(预设答案:①生命;生命!“因为课文先说飞蛾、香瓜子,再说作者自己,是并列关系”;②生命?生命!“因为作者先提出什么是生命,然后飞蛾、香瓜子和杏林子感悟到了生命的含义,得出应该珍爱自己和所有的生命!”③生命!生命!“因为无论是飞蛾、香瓜子,还是杏林子,他们都表示出了对生命的震撼。)这一环节,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充分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以及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情感体验,通过给课题加不同的标点符号,让学生与作者一起感悟生命,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2.体会表达方法

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如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中反义词的巧妙运用(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赵州桥》的过渡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段落围绕一句话写具体(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再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同学们,这篇课文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为什么要写潮来前人们的表现呢?(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人群沸腾起来。)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观潮人很多,观潮人都很激动,是运用间接描写的手法,用以说明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大家被它所吸引。

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从整体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抓住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就往往能从中找到许多突破口,确定教学的整体框架。如五年级《将相和》一文,讲述的是一个廉颇与蔺相如、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看似三个独立的故事,其实他们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首先从两个过渡句“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蔺相如又在渑池会山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把三个故事串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细细看来确实如此,完璧归赵与渑池会见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才导致了负荆请罪的发生,而完璧归赵又是渑池会见的原因。如果不从整体来看,学生难以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用因果关系把整篇文章给串了起来,也正是抓住了这个因果关系才使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一下子清晰了起来。

3.找准教学突破

在抓整体、抓联系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设计一个阅读教学的整体框架是十分必要的。那我们又怎么来选择突破口呢?

(1)紧扣题眼,即文章标题中的关键字眼,它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视中心,把握主旨。如五年级《将相和》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看到课题,老师有一个疑惑,为什么用“将相和”而不用“相将和”呢?你们谁能帮老师解开这个疑惑?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整合性,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弄明白“将相和”与 “相将和”之间的区别,必须对全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才能回答出来;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真正是“有疑而问”;有一定的新奇性,用转换题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2)找贯穿全文的线索。

①可以把一个词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如五年级《草船借箭》一文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后,教师可以这样过渡:是啊,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借箭成功,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借箭成功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这样就可以抓住“神机妙算”这个关键词语为线索,让学生围绕这个突破口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②可以把句子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如三年级《检阅》一课,可以把观众喝彩的句子“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作为教学的主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移情体验,大胆想象,来体会博莱克的坚强、自信和其他儿童队员对残疾同学的尊重与爱护。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指要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其间教师要启发、诱导、点拨甚至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无定法”,指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大家对怎样才能搞好阅读教学都有着不同的思考,我所提出的建议仅供大家进行教学研究时参考。相信有了大家更有价值的生成,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上得更加扎实、有效,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能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