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的集体教学

    集体教学的作用是教师为了帮助幼儿归纳、整理已获得的经验,使幼儿形成正确概念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使教育目标、内容等得以落实。小班化教育中的集体教学虽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出现,但更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对幼儿的了解作为教师备课的依据,所谓不仅要备课,更要备人。

    为此,我们在集体教学以及活动中均体现了综合性、体验性、适切性、主体性及互动性等原则。例如,互动性原则包括帅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两个方面。小班化的环境中,由于人数的减少,每一个幼儿受到教师的关注机会大大地增加了,教师与幼儿的频繁接触,犹如类亲子关系,即在幼儿园中替代了部分母亲的角色。我们力求利用这种有利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上尽量做到人格上平等、生活上关心、能力上帮助、交往上尊重。人格上平等就是尊重幼儿,不把成人的思想强加于他,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与幼儿的对话口吻是商量式的:“这样行吗?”“你认为呢?”等等。生活上关心就是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卫生、和谐、适宜的家庭式氛围。能力上帮助是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为前提,在互动中与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发展。教师的帮助是适时、适当的点拨与指导,而不是简单的包办代替。

    小班化教育的师生关系

    交往上的尊重则是把儿童作为与教师平等的人来对待,不以教育者自居,不用教训的言辞,鼓励引导而不是消极禁止,使儿童在愉悦的环境中,自信地发展。生生互动是一种良好的人际资源,在小班化教育中更是被普遍利用:体育活动全园一起开展,打破了班际界限,孩子们大带小、小跟大,一起活动热情高涨。如:大班儿童骑车,小班儿童乘车,到了窄小地段二人一起商量“怎么过去”,大孩子:“弟弟,你下来,这里太窄骑过去不安全”。小弟弟:“好的,我下来帮你推,可以吗?”在二人的讨论下,一个难题被解决了。此外,在集体活动时不设固定的小组,幼儿可以选伙伴一起操作,这样不但可以扩大交往的范围,而且已证实“与好朋友一起学本领”幼儿的积极性会大大地提高,效果也会明显地好。活动结束前,幼儿有声有色地介绍自己的作品,图书角中,孩子们相互讲解,俨然像一个个小老师……生生互动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群体的发展。

    小班化教育的生活活动

    在小班化教育中,我们重视“家庭式氛围”环境创设,这就必须具备宽松、和谐、温馨等特征。宽松是针对统一而言,我们改变了传统上一些统一的做法,使其变得自然、宽松。比如:时间上宽松,根据活动内容与幼儿的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各活动之间自然过渡,无明显的“规定”痕迹。行动上宽松,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如厕、喝水等,教师不规定统一时间。喝牛奶、吃点心幼儿可以按需自取,还允许按照自己的口味喜好选择加入糖、麦片、麦乳精等,完全象在家里那样随意。和谐指融洽的人际关系,一个班就象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个幼儿均是老师的“孩子”,此时保教完全合一,教师对幼儿就象母亲一样观察仔细、照料周全,孩子的点点滴滴全在老师的心里。教师为儿童的设想是十分周到的。如:每天为孩子准备大量的小毛巾,有干的、湿的、冷的与热的,它们的功能是各不相同的,有擦嘴的、擦手的、擦身的及垫背的等等。午餐时除了为每人准备一份饭菜外,还考虑幼儿不同的口味和需求,在餐厅的一角每天提供不同的点心让孩子们选择,有甜甜的糯米饭、新鲜的面包等。幼儿的食欲增加了,营养也更丰富了。在小班化环境中生活孩子无拘束感,一切自行做主。自行安排,幼儿也因此越来越能干,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了,活泼开朗的性格形成了,不仅落实了教育纲要中的保育目标,并且将传统的“被动保育”转化为“主动保育”了。

    小班化教育研究结果

    短短二年的实际,我们深感收获很大,同时也验证了当初的假设,即教师只要具备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小班化的教育途径,配之以适当的教育方法与策略,就完全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提高保教质量。我们曾对-三类教师(实验小班、对照大班、自然小班)的教育行为作了详细的比较研究,其主要结论有:

    a、实验班教师更注意对幼儿的观察、启发、鼓励、帮助和期待,在操作材料的提供上注意梯度、适宜性、个别化。在游戏和活动过程中,提出常规要求、制止纠纷的时间明显减少;

    b、实验班教师安排的活动以分组、个别活动为多,增加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以让幼儿主动实践探索为主,有利于每位儿童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c、实验班教师允许幼儿“任意选择”的比例大大局于其他班。在活动中幼儿可以任意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伙伴、活动场地等。

    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强的自主性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情感体验、控制能力得到了增强,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对幼儿的比较研究具有同样的结论:无论哪-个年龄段班级,幼儿在健康、认知、社会情感、艺术、游戏五大领域的发展水平均超过对比班,且在大多数项目上都呈现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可以认为小班化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真正体现了优质教育的效果。

    我们的研究仅仅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当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教育成本与教育效益的关系以及一些政策层面的研究等,我们将继续研究下去,以不断完善这项有价值、能推动学前教育改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