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养,对于一个不正常的或有虐待倾向的家庭来说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对于处于寄养系统内的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上可能会有持久的影响。寄养儿童根据办案人员和寄养制度的情况会从一个安置地点移动到下一个地点。他们缺乏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被遗弃的命运和生活的不稳定导致他们对未来不确定,并因此会有很大的负面情绪。

一、低自尊

寄养儿童根据办案人员和寄养制度的情况会从一个安置地点移动到下一个地点的那种被遗弃感来源于离开了他们的亲生父母。这种被遗弃感和归属感的缺乏会导致孩子的低自尊现象,并且这些孩子经常会感到受伤,没有追求,缺爱。这些想要得到爱的基本的愿望,可能会使他们变得窘困和麻木,从而导致滥交和吸毒等情况的发生。不断地追求被认可的感觉可能导致完美主义、偏执、饮食紊乱和自杀倾向。

二、挑衅

因为寄养制度而导致没有固定居所的情况会阻碍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发展,特别是在那些遭受虐待,照顾不够,缺乏纪律或监督的孩子们。寄养儿童的反应不稳定和精神压力变化的家庭,经常感到愤怒,怨恨,烦躁,焦虑,抑郁和亢奋。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不听话的行为模式,包括发脾气,争吵,拒绝遵守规则,指责别人,与同侪互动问题和低自尊的问题。

三、附带的问题

寄养的孩子如果他们不断地改变寄养家庭就会影响他们与同龄人或者成人之间的健康关系。多个护理人员的照顾,被虐待、忽视和遗弃,可能会导致孩子无依恋障碍,并普遍在与社会上其他人的交流中缺乏兴趣。心理效应包括对别人的不信任,这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恐惧和抑郁。行为症状包括避免身体接触,远离社会交往,心事重重或脱离人的活动,缺乏外在的情感和希望独处。

四、自恋狂

寄养家庭和照料者频繁变动的结果可能会让孩子害羞和自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结合常见的寄养问题,如缺乏赞美,情感,价值观和边界可以会使孩子有贬低别人的欲望,这种情况归类为自恋。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精神病的寄养儿童是被他或她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感觉影响而致。行为模式包括造成关系紧张,使别人感到自卑,利用别人,缺乏同情心,垄断对话和寻求不断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