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类的道德意识不断增强,道德观念不断进步,道德面貌与以往相比整体上也呈现出令人欣慰的改观,但是,纵观天下,青少年的道德问题仍然有理由让世人深感不安。很多人愿意相信,令发展中国家教育学家烦恼的“德育欠缺”并非杜撰,令发达国家社会学家忧心忡忡的“道德危机”也并非危言。

翻看欧美国家的报刊,人们会发现,开枪杀人、吸毒贩毒、抢劫盗窃等青少年犯罪现象相当普遍。浏览亚洲国家的网站,人们也会看到,强奸、凶杀、投毒杀人等丧心病狂的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面对日益严重的青少年道德问题,西方舆论强烈呼吁,道德教育必须加强,“社会健康教育”应摆在首要位置,学校应强化“学生行为规范”,并有义务让学生充分理解“道德与法律的界限”。

日本《读卖新闻》上个月报道说,近年来,日本各地校园欺辱事件激增,校园暴力、逃学、青少年犯罪频频发生,日本政府不得不开始着手考虑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文部科学省不得不在“道德教育不充分”的质疑声中提出“中小学道德教育学科化改革”方案。该方案的宗旨是使道德教育成为正式教学科目,从而增加日本中小学生的“道德时间”。

日本学生需要增加“道德时间”,正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也须增加更宽的内涵。当我们获悉,道德教育是泰国教育的“优先项目”和“最大特色”时,我们或许会因此而感慨万端。“泰式教育”会让我们想起儒家的教育传统,会让我们想起曾几何时挂满了我们中小学校园的标语牌——“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这曾是我们诚心信奉的教育指南。但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内容已经处于值得警惕的失衡状态。道德教育或是被忽视、漠视,或是被虚幻、扭曲,直至被挤进一个狭小的空间。

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十分讲究道德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或是来自“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规范,或是来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理念。道德教育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首要位置,整个社会都倡导和鼓励人们陶冶情操,自我约束,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树立牢固的道德信念。西方教育同样把道德教育视为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着力点”。欧美的教育家强调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来向青少年传达诚实、正义、公平、守信、尊重生命等核心道德观念。

强调道德教育的“泰式教育”让我们领悟到,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都重要,三者应保持平衡,道德教育是基点。“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实是一个应当得到真正贯彻落实的教育理念,它不仅表达了人才培养的均衡思想,而且更看重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培养和道德灵魂的构建。漠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文修养,轻视学生的情商和心理健康,忽视学生的道德人格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性至善、理性至上、胸怀至广、修养至高”的合格公民和健康人才。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说,道德缺失其实意味着人生的失败。才华超众或许会带来幸福感,但没有道德感的幸福感是可悲的,也可以说是人性的灾难。

道德教育必须摆在首位。这或许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教育严重不足的时代。我们不能让分数至上的残酷竞争继续剥夺青少年的道德感;我们不能让教师只信奉分数,不能让孩子们完全陷入“分数统领一切”的泥潭;我们不能容忍道德标准变得模糊和随意,不能让道德教育中的种种弊端继续存在;我们要从丰富的传统道德中挖掘正能量,真正构建有灵魂的道德教育体系,弘扬自由、平等、正义、法治的道德观念,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道德自觉和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情怀;我们的学校不仅仅是“智慧工厂”,它更应当成为整个国家的“道德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