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

一次科学活动中,配班老师向孩子们讲解如何根据数字的分成式列出加减算式。老师讲得很认真,她将总数、部分数的概念传达给幼儿,然后很卖力地讲起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但孩子们却一脸的茫然,有的孩子干脆和同伴聊起了天,而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所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活动结束后,那位老师向我诉苦,她不明白,孩子们为什么就是搞不懂呢?其实,我想说:“何不换种教学方法呢”?

(二)案例分析:

孩子们虽对数字的分合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对总数、部分数等概念还很难理解,因为这有点抽象,孩子很容易将它们混淆。所以让孩子根据数字的分合式列出相应的加减算式还是有难度的。我们不妨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出发,调整思路,换种方法,相信会有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策略和效果:

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把抽象的概念生动化、拟人化。我和孩子们一起找出一个分成式中最大的、其次大的和最小的数字,分别称呼它们为“老大”、“老二”、“老三”,听了我对数字的“昵称”,孩子们不由地兴奋起来,愉快的学习伴随着一阵笑声开始了。然后我又告诉孩子们,不管是哪个分合式,“老二”+“老三”=“老大”;“老大”-“老二”=“老三”。而后我引导幼儿根据加法的互换规律等列出其它两道算式,大部分幼儿都能较好且快速地掌握活动内容。最后,我告诉幼儿:“‘老大’有一个名字,它叫‘总数’;‘老二’的名字叫‘部分数’;‘老三’和‘老二’重名,也叫‘部分数’”。我还引导幼儿与数字“打招呼”,叫一叫它们的名字,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记住了数字们的名字。

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这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所以,教育道路上让我们且行且学习,努力走向专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