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上海400余名礼仪志愿者讲师将走上社区学校等近300个教学点的讲台,传播礼仪知识。大多数志愿者都紧紧抓住了“仪态”,作为学礼仪的“入门课”。

    孔子说,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礼是一种制度,而仪则是其外在表现形式。知礼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个人的仪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是对一个人言行举止的最基本要求。尽管多数市民对此有所了解,但在现实中,又往往与这最基本的礼仪尺度相去甚远。

    站得正,还得“站得其所”

    场景一:

    2月25日晚上八时许,港汇广场中庭观光电梯

    偌大的购物娱乐商场,仅有的两部观光电梯一直“人满为患”。伴随着“咚,咚”的提示音,靠右侧的电梯到达了一楼。还没等电梯门完全开启,一名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夺门而入,硬往里挤。“别挤了,这是往地下停车层去的。”电梯里有人提醒。“先进来再说,不然又站不下了”,这名男子回答得理直气壮。

    等电梯从地下层回到一楼,果然空了不少,那中年男子却依旧“居中而立”。面对一进一出的人流,这男子毫无避让之意。拥挤中,有人示意他“往里去点”,他却振振有辞:“我待会儿要先下。”

    场景二:

    2月28日下午四点,地铁二号线石门一路站

    尚未到上下班的人流高峰,连接地铁通道和站台的扶手电梯却一刻都不得闲。一辆列车进站停靠,人流涌出车厢后又立刻涌向扶手电梯。顿时,电梯上密密麻麻站满了人,甚至三个人同“卡”在一步电梯台阶上。身后,还不断有人挤上电梯,简直动弹不得。不愿挤着乘电梯,有人干脆徒步走台阶。不过这些人的步行线路常常成了不规则的“S”型,还得避免与从上奔下的行人发生碰撞,到最后只能是“哪儿有空往哪儿钻”。

    点评:有得体、正确的站姿之外,如何“站得其所”,不影响他人。这也是对人们在公共场合行礼的一次考量。

    殊不知,短短几秒钟的“电梯旅程”就包含了很多站立的礼仪。电梯到达后,应先出后进,尽量让长者、尊者、妇女儿童、伤残者先行,自己可用手挡住电梯门的一侧。身后有人要下电梯时,应主动让出道,必要时还应先出电梯,等他人走出后再进。乘坐自动扶梯时,自觉站向一侧,留出“快速通道”。

    坐得直,不仅为了“好看”

    场景一:

    2月28日下午3时45分,地铁一号线

    在衡山路,记者乘上了地铁一号线。此时的地铁并不拥挤,记者发现不少乘客都惬意地靠着椅背,同时将腿直直地伸在过道上,挡住了其他乘客的去路;一名男士上车后,一屁股坐下,压住了邻座姑娘的衣服下摆,随后又舒服地跷起了二郎腿,鞋底差点擦到邻座的裤子,惹得邻座赶紧挪了一个位子。

    场景二:

    2月28日下午4时,公交945路

    车到瑞金二路,上来的乘客较多,不一会儿,车厢前部两排面对面的座位坐满了乘客。记者注意到,八个座位,有六双脚伸在踏板外面,后面上来的乘客必须侧身才能通过。由于下雨,车厢地上湿漉漉的,一名女乘客光顾着注意地上的水,一不留神蹭到了别人伸出来的脚,白裤子上立刻多了个黑印子。

    点评: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人都做到“坐如钟”,但坐有坐相,却是起码的礼仪要求。入座时应该轻而缓;双腿敞开过大、跷二郎腿、把腿直伸出去,不仅是傲慢和没有教养的表现,还会给他人带来不便。

    食得欢,食得有分寸

    场景一:

    2月26日晚六时,南丹路近文定路某火锅店

    此时,店堂内已是“满座”。大大小小三十几桌客人,几乎没有一桌上放有公筷。而多数食客表示“公筷没有必要”。火锅店内有几张大桌是接受预定的。一群年轻人手拎着蛋糕、鲜花鱼贯而入。这张大桌上时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和哄闹声,划拳、灌酒的喧闹声不绝于耳,吵得旁边几桌客人匆匆结账走人。足足闹了两小时后,酒尽人散。此时的桌面已一片狼藉,凳脚旁的空酒瓶东倒西歪,一旁的小餐搁里还有数盆没有动过的菜。

    场景二:

    2月28日下午4时30分,淮海路近陕西路某咖啡馆

    刚一走进这家咖啡馆,扑面而来的嘈杂声让人怀疑自己进了茶馆。一张圆桌上,两名年轻人正在兴奋地聊天,一个说得手舞足蹈,声音越来越大,一个边听边笑得前仰后合。

    点评:在公共场合进餐,举止要文雅大方,不可随意玩弄餐具,更不宜大声喧哗嬉闹。边嚼食物边讲话是无礼之举,饮酒要掌握分寸。点菜、取菜都应“量力而行”,因“太贪心”而最终浪费了粮食,是文明饮食的大忌。

    取用过量是失礼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