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简介: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即HCV)引起的一种以损害肝脏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曾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由于其起病隐匿,转为慢性的几率高,易导致肝硬化和诱生肝细胞肝癌,故预后较差。在病毒性肝炎的构成比中低于 15%。儿童中发病不高,可因母婴和密切接触而传播。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属于黄病毒科,基因组为单正链RNA,有包膜和核衣壳。主要有5个基因型,其分布有地域性,我国以Ⅱ型和Ⅲ型为主。HCV在细胞培养中增殖困难,黑猩猩是目前惟一理想的模型动物。加热100℃10min、紫外线、20%次氯酸和氯仿处理可灭活病毒。

二、发病机制

1、丙型肝炎(viralhepatitisC)的致病机制未完全明确。现认为HCV有直接致细胞病变作用,又能诱导免疫性损伤。特异性CTL 是机体清除HCV的主要机制,同时又是直接或间接破坏感染肝细胞的重要原因。Fas抗原介导的感染肝细胞凋亡亦参与肝细胞坏死的机制。

2、肝脏病理改变特点为脂肪变性多见,汇管区淋巴细胞聚集,胆管受损或胆管消失,肝细胞坏死较轻。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胆道感染常与重型肝炎同时发生或见于慢性丙肝炎患儿,自觉症状不明显,较常见的表现为持续低热或中度发热。或黄疸持续不退,偶尔发现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局部体征少见。主要通过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及培养可确诊,超声波检查可辅助诊断。

2、溶血急性肝炎早期因急速出现溶血危象,病情比较严重,患儿因重度贫血而伴有精神萎靡。黄疸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

3、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肝炎或较重的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及转氨酶持续不下降者,多于起病数周后或恢复期出现贫血、血象及骨髓象异常,常合并严重感染。临床常以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为较早期征象。肝炎合并再障的概率低,但一旦发生,则进展快,多数患者死亡。慢性肝炎合并再障者常较轻,进展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