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化名少雄,浙江宁海人。共产党员,1928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曾任《语丝》编辑,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1930年初,自由运动大同盟筹建,柔石为发起人之一。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柔石曾任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同年5月以左联代表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同年2月7日与殷夫、欧阳立安等二十三位同志同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牺牲后,鲁迅曾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追悼他和其他死难同志。遗著有《柔石选集》。

一、人物生平

柔石,1902年9月28日出生,浙江省宁海县人,姓赵,名《为奴隶的母亲》平福,后改为平复,笔名柔石,还有金桥、赵璜、刘志清等名。

柔石于1911年上小学,1917年夏,毕业于县正学高等小学。“正学”是对明初宁海名儒方孝孺“读书之庐”的尊称。方孝孺因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起草登极诏书而被“灭十族”的故事,在宁海城乡家喻户晓,给少年柔石的思想影响很大。

1917年秋,柔石考入台州省立第六中学。谁知这所学校师资薄弱,管理不善,加之费用太高,他只得非常失望地中途退学,回家自修。

1918年夏,柔石考取了官费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遂兴高采烈地走出大山,从宁波乘船至上海,再坐火车到杭州,跨入了这所梦寐以求的校园。他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多才多艺,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求学期间,柔石与长他5岁、比他早3年入校的同乡潘天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20年,19岁的柔石回家与西乡东溪人吴素瑛结婚。1921年10月,柔石参加了著名新文学作家叶圣陶、朱自清任顾问,浙一师同学潘漠华、冯雪峰负责的“晨光文学社”,开始从事新文学运动。

1923年夏天,柔石从浙一师毕业,应聘到杭州当家庭教师。因与自己“教育救国”的抱负相去甚远,不到半年,他就辞教回乡。1924年春,他到慈溪普迪小学任教,教学之余坚持文学创作。1925年元旦,在宁波自费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疯人》。

1925年2月,柔石怀着求知的渴望北上,到北京大学当了一名旁听生。在此期间,听过鲁迅先生讲授中国小说史和文学理论课。“五卅”惨案爆发后,柔石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开始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用小说、独幕剧、诗和散文等各种文体,写下了大量作品,或诅咒现实的黑暗,或歌颂爱情的坚贞,或倾吐个人心头的郁闷。同时,他在作品里发出了改造世界的呼声。

1926年春,柔石离京南下,为生计奔波于沪、杭之间。次年春,到镇海中学任教,不久担任校教务主任。他在参加国民党县党部召集的一次会议上,获悉当局要逮捕镇海中学学生党员、青年运动负责人周浩然等人,便不顾个人安危,立即通知他们转移。

1927年9月,柔石应吴文钦(中学部教务主任)之邀,任国语教师,兼教音乐和小学部英语。在此执教期间,柔石也参加了党领导的一些革命活动。9月底,城乡各团体机关举行会议,议定中学部单独立校以大北门平民习艺社(原蒲湖试院)为新校址。柔石等课余时间积极募款集资。初秋,地下党通过宁海县教职联合会长吴文钦上书国民党政府,举荐柔石当教育局长。12月27日,动工兴建十一间面的砖木结构教学楼,起用“宁海县立中学”新校钤。

1928年1月底国民党宁海县政府任命柔石为教育局长。1928年春,新建楼房被台风刮倒,仍借正学高小校舍上课,并继续募集资金,重建新校舍。5月26日,亭旁起义爆发,月底起义失败,宁海中学被明令解散。6月初柔石赴沪谋生。到上海后,柔石埋头读书作文,历时两个月修改并写完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后结识鲁迅。柔石作教育局长只有4个月,但历史上最有名。

9月,柔石经友人介绍,拜会了他敬仰已久的鲁迅先生,获得了这位导师的信赖。鲁迅热情地为他校阅《旧时代之死》的书稿,并推荐给北新书局出版;还选了一些外国作品让他翻译,帮助他摆脱经济困难;此外,为了使柔石节约开支,鲁迅还把自己原景云里23号的房子让给柔石等青年居住,并请柔石与自己一起搭伙用膳。柔石视鲁迅如严师和慈父,而鲁迅也确像父亲般地关爱着柔石。在经常接触鲁迅和他周围众多文化界知名人士过程中,柔石的文学创作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1928年深秋,在鲁迅的帮助下,柔石和崔真吾等人一起组织了旨在介绍东欧、北欧文学,输入外国版画,提倡刚健质朴文艺的“朝花社”。“朝花社”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鲁迅又推荐他担任《语丝》的编辑。

柔石在为“朝花社”操劳的同时仍勤耕不辍,这一年多时间,堪称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出版了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中篇小说《二月》和《三姊妹》,短篇小说、散文集《希望》,还有两部独幕剧、诗歌,以及被收入《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一、之二中的译作,收获甚丰。

1930年担任“左联”领导职务期间,柔石创作了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和诗《血在沸》。

柔石留下了4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和译著,这些作品已列入世界文学的宝库,先后被译成日、英、俄、法、德、泰、印等多种文字,赢得了国外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1929年秋,党中央决定组建一个以鲁迅为首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文艺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柔石成为筹备“左联”的12名基本构成人员之一。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在中华艺术大学秘密召开,柔石被选为执行委员,不久又任常务委员兼编辑部主任。

5月,柔石经冯雪峰、黄理文介绍,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党的一些主张,有时就通过柔石转达给鲁迅先生,柔石成为党组织和鲁迅联系的一个桥梁。不久,柔石和胡也频、冯铿一起,以“左联”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

作为一个革命家,柔石积极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活动。而且旗帜鲜明地参加了党内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1931年1月17日,他参加在上海东方饭店举行的讨论王明路线问题的会议时,因叛徒出卖,遭国民党军警逮捕。23日,他被移送到国民党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牢房,被钉上重达10多公斤的铁镣—“半步镣”。

在狱中,柔石坚贞不屈,并做通狱卒的工作,先后送出两信,向鲁迅和战友们通报信息,暗示他们及早转移。两信均辗转送达鲁迅手中。

2月7日夜,反动军警将24位革命同志仓促行刑,柔石头部和胸部连中10弹,壮烈牺牲。[2]

鲁迅闻此噩耗,深感震惊和悲痛,沉重地感到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在“左联”机关刊物《前哨》创刊号“纪念战死者专号”上亲撰《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先驱的血》等文。至辞世前作《写于黑夜里》止,鲁迅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沉痛地缅怀战友,无时无刻不在鞭挞那些“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至于《为了忘却的记念》及其中的“悼柔石诗”,更是感人至深,影响深远。

二、相关作品

个人作品

早春二月小说

《疯人》(短篇小说集)1925年,宁波华生印局。

《奴隶》(短篇小说集)1928年,新文学书局

《三姊妹》(中篇小说)1929年。

《水沫旧时代之歌》(上下册,长篇小说)1929年,北新。

《二月》(中篇小说)1929年,春潮。

《希望》(短篇小说集)1930年,商务。

《旧时代之死》

《一个伟大的印象》

译作

《浮土德与城》

《颓废》

《丹麦短篇小说集》(与林淡秋合译)

个人文集

《为奴隶的母亲》(短篇小说)1953年,人文。

《柔石选集》1951年,开明。

《柔石小说选集》 1954年,人文。

《柔石选集》 1958,人文。

《晨光》(作品集,柔石,冯铿遗稿)鲁博编,1986,书目文献。

三、个人生活

感情生活

柔石在浙江一师读书期间,左起胡也频、柔石、冯铿、殷夫、李求实7岁就在父母之命下与大他2岁的女子吴氏结婚,吴虽勤劳朴实,但没有读过书,双方缺乏共同语言。而这时的柔石,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热血青年,饱领时代的思潮,封建礼教的束缚,无疑使他常常陷入感情的痛苦之中,婚后,他多在外漂泊。

柔石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中,碰到象冯铿这般具有共同向往、热情奔放的女青年,相爱就成自然的事了。冯铿与柔石大约是在1929年10月结伴同游杭州时未公开地同居,到1931年1月公开同居,不幸的是,这段爱情是多么地短暂,同年2月初,他们双双血洒龙华,都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做为同是左联五烈士他们,其短暂的爱情倍受歌颂,被誉为一对“红色恋人”。

鲁迅交往

听讲柔石与鲁迅青铜像925年春,柔石赴北京,在北京大学当旁听生。当时鲁迅先生在北大国文系讲授《中国小说史》,一周一次。因为有很多外系的学生也来听鲁迅先生的课,去迟了,往往只能站在教室外的过道里听。所以,每逢鲁迅先生讲课,柔石必早早赶到教室,聆听鲁迅的讲授。鲁迅先生讲课广征博引,语言幽默生动,语调平缓有力,吐字清晰,常引得堂内发出笑声。鲁迅先生带有浓重绍兴口音的普通话,与柔石家乡的宁波话有许多近似之处,他听来感到特别亲切,并详细地笔记,不放过先生的每句话。柔石在北京的一年多时间,拓宽了视野,也结识了许多朋友。因经济困窘和生病,柔石不得不于次年离开北京,返回家乡养病。后到宁海中学任教,担任教导主任。1927年,柔石应邀回宁海中学任教,并在宁海地下党和进步力量的支持下,出任县教育局局长,期间努力革新全县教育,积极募集资金,筹建宁海中学校舍。1928年5月,党领导的亭旁(现属三门县)农民暴动失败后,宁海中学被视为“共产党的大本营”而遭解散、查封。在此情况下,柔石于1928年6月悄然离开故乡,来到上海。

邻居

柔石到了上海,住在闸北区景云里的友人家。一打听,正好鲁迅先生也住在这条弄堂里,而且离他住的房子只隔四五家。他迫不及待地要想见鲁迅,便请友人把他介绍给鲁迅。当时距离开北京、离开听鲁迅讲课才两年多时间,鲁迅先生的音容风貌让他久久难忘。两人一见如故。看到这位小伙子,鲁迅先生想到了方孝孺,感到眼前这位青年朋友也是台州式的硬汉子。鲁迅先生那睿智而幽默的语言,常令比他小21岁的柔石发出会心的朗朗笑声。柔石告诉鲁迅先生,自己在北大听了他近一年的课,不但学到了许多文学知识,更从先生的讲课中懂得了许多为人之道。他还告诉鲁迅,他本姓赵,原来叫“平福”,可是家乡有个阔佬,认为他的名字取得好,要借用他的名字给儿子取名,他一气之下,就将“平福”改成了“平复”。鲁迅先生从他的娓娓叙述中,了解了这位青年朋友的率直。从此,柔石就住在上海友人家搞创作,兼搞翻译。遇到业务上的问题,特别是翻译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去请教鲁迅先生。他成了鲁迅家的常客,走得十分勤快,两人的情谊也与日俱增。

组建“朝花社”

1928年10月,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柔石与崔真吾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组成了“朝花社”,于创作之外致力于介绍外国文艺,柔石负责编《语丝》杂志。为了印刷出版《朝花旬刊》、《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等书刊和画册,柔石自己没有钱,只好借钱做印本,他还不时跑印刷厂,搞校对、制图之类的杂务工作。他把鲁迅看作是亲人、是长辈,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找先生倾诉。他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们都是善良的,但现实中并非如此,为此他忿忿不平。鲁迅先生则给他指出,有的人会骗人,有的会卖友,有的会吮血……这时的柔石,惊疑地圆睁他近视的眼睛,前额亮晶晶的,聆听着鲁迅先生对社会入木三分的剖析。有时,他也对着鲁迅先生发问:“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他像一个纯洁无瑕的孩子,想从鲁迅那里获得进一步的解答。不久,“朝花社”倒闭,柔石为此负债100 元钱。他一面将“朝花社”的库存书送至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店,请他们帮助销售,一面拼命译书。他从不干损人利己的事,宁可自己少休息,也要负重拼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还清集体欠的债务。有时和鲁迅一起外出,或在路上遇到鲁迅,虽然他高度近视,总要扶着鲁迅,让他安全行走。柔石就是这样,虽然身体瘦弱,且患着肺病,但总是想着人家,把方便让给别人。这期间,他创作了中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集《希望》中的一些篇章。鲁迅很赞赏柔石的文学才华,称誉他的《二月》是“优秀之作”。

“左联”

1929年秋,党中央决定组建一个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联盟。柔石参加了“左联”的筹备工作。1930年3月2日,“左联”正式成立,柔石

左联五烈士李求实 胡也频 柔石 殷夫 冯铿被选为执行委员,后改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参与“左联”的机关刊物《萌芽》月刊的编辑。1930年5月,柔石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柔石与胡也频、冯铿以 “左联”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柔石有生以来第一次走进革命的集体,第一次体验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亲眼看到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大众多么渴望翻身求解放,看到革命多么需要文化,知识分子怎样受到工农的欢迎。这个新的家园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愿意为之献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作为革命家和文学家的柔石,这一时期创作了短篇小说《为奴隶底母亲》、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和诗歌《血在沸》。小说《为奴隶底母亲》通过对农村劳动妇女春宝娘悲惨经历的描写,诅咒了罪恶的“典妻”陋习,曾被译成多国文字,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时,明日书店要出版一种期刊,请柔石做编辑,他答应了。书店还想印鲁迅的译著,委托柔石去鲁迅处征询版税的问题,鲁迅便将他与北新书店所订的合同抄了一份给柔石。柔石将合同往衣兜里一塞就匆匆地离去——没有想到,正是这一天,1931年1月16日他到鲁迅家的这个晚上,竟然成了与鲁迅先生的永诀。

1931年1月17日,柔石和胡也频等30多位共产党员在上海汉口路东方旅社参加一次党内秘密会议时不幸被捕,关押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在狱中,柔石和上海总工会青工部长杨国华(欧阳立安)、柴颖堂关在一间牢房,并被钉上重达20余斤的铁镣——半步镣。在狱中,柔石每天找殷夫学习德文,他说平时没有空,坐监倒是学习的好机会,他要抓紧时间多学点东西,以便出狱后可以为革命多做些工作。

2月7日晚,狱中照例点名时,出现了异常情形:看守所长亲自来了,还带来了十几个宪兵,每人拿着手电筒,点一个名字,就用手电照一下脸,空气很紧张。点完名,大家去睡觉,刚睡不久,狱中夹弄传来一阵阵脚步声,宪兵依次提人。一会儿到了柔石所在的监舍,看守一连叫了两个名字:“赵少雄!杨国华!出来!”这时恐怖气氛笼罩了整个监狱,柴频堂帮助柔石整理好镣带,又撕开了被单,帮他吊在两镣之间,以便走路时可以提着,免得磨破皮肤。这时杨国华问看守:“喂,这么晚了,喊我们起来做什么?”看守说:“南京已造好了大牢,现在要乘最后一班车,把你们送到南京去。”大家听了,将信将疑,分别时,柴颖堂还说:“同志们,你们到了那里,一定要来信呀!”柔石没有出声,随手交给柴一包东西,

柔石手迹说:‘这些东西请你给我保管好,将来有用处的。”柴颖堂一看,原来是柔石平时在狱中写的文章,于是马上收好。

柔石等23位同志被押到楼上法庭。上面一排高椅坐着法官、书记等人,旁边两个人拿着执行书,看看照片,核对 了每个人的脸,然后要他们盖指印。开始时,前两个同志以为这是解到南京去的公文,糊里糊涂就盖上了。第三个轮到柔石,他在盖手印前看了一下文件,只见上面写着“验明正身,立即绑赴刑场枪决”几个字。他就把执行书一推,转过身来,对后面的人说:“同志们,这是执行书啊,我们不盖!”杨国华正在他背后,一听就喊了起来:“不盖!我们犯什么法了?”后面的同志也愤怒地喊着:“为什么我们到这里一个多月了,连问也不问?”“什么法庭!”“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法庭上一阵大乱,同志们有的打碎玻璃窗,有的拿起凳子向法庭扔过去。几个法官急忙吩咐宪兵连长:“立即拖出去执行!”接着惊慌地躲到后面去了。宪兵上来拖人,23个人用尽力量猛跺地板,坚决不下楼,宪兵用刺刀逼也不管用。宪兵连长就下令宪兵一个个地把人拖下去,一边拖一边打,有的被打得倒在地上站不起来,一直拖到龙华警备司令部旁边制造局的大烟囱下枪杀。刑场上,柔石头部与胸部共中了10弹。牺牲时,柔石才29岁。

噩耗传来,鲁迅深为震惊和悲痛。除了小说《阿Q正传》外,他从未给他人写过传记。为了纪念这位热血青年,他写了这本书,并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他大声呐喊:“我们现在以十分的哀悼和铭记,纪念我们的战死者,也就是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鲁迅始终不能忘怀这位革命青年,两年之后,他又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倾吐了他对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的深厚情感和思念:“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思念和悲愤中,鲁迅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四、人物故居

位于宁海县城西“方祠前”,因这里曾有一座“方正孛先生祠”而得名。柔石故居系一旧式木结构架三合院二层 楼房的西厢,为早年柔石的父亲所购置。1960年初,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征集文物

柔石故居资料,使故居初步恢复了原貌。鲁迅夫人许广平还为其题写了“柔石故居”的匾额。1962年4月1日正式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年动乱期间,故居曾被迫关闭,文物又蒙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重新整理开放。宁海县人民政府并将方祠南通往

故居的山路,命名为“柔石路”以资纪念。1989年12月,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柔石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影视作品

电视电影《为奴隶的母亲》根据左联作家柔石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3],是cctv电影频道于2004年为纪念作家柔石先生诞辰100周年而特别制作的。此前本片已在2005年第17届法国兰斯国际电视节上获最佳音乐奖,在2004年好莱坞国际电影电视节上获得星光奖最佳影片奖,2004年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获“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奖。

影片《早春二月》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谢铁骊。1983年荣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是新中国电影的一个"异数"!十七年故事片巅峰之作!

根据著名现代作家柔石代表作改编的电视剧《早春二月》由《金粉世家》的原班人马打造,刘国权、李大为共同执导,主人公由董洁、辛柏青两位当红偶像明星在时隔四十年后全新演绎电影《早春二月》中的经典角色陶岚、萧涧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