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由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引起的,细菌侵入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通过皮肤或粘膜上的创口;二是通过疖子、脓肿、扁桃体、中耳炎等化脓性病灶,患有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及肝硬变的病人因抵抗力减退,更容易得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细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如能及早进行积极抗感染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患败血症的新生儿可表现为原有的黄疸加重,体温不稳定多数发热,但有时体温正常或不升高。常有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有的烦躁或嗜睡、哭闹不安、甚至惊厥。早产儿可表现出面色发灰、全身虚弱、吸吮无力、哭声低微,对各种刺激都呈反应低下状态。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要注意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治孕妇感染,以防胎儿在宫内感染;在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产房环境、抢救设备、复苏器械等要严格消毒;对早期破水、产程太长、宫内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做新生儿护理工作,应特别注意保护好皮肤、粘膜、脐部免受感染或损伤,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保持口腔、脐部皮肤黏膜的清洁,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

二、新生儿败血症形成原因

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主要就是一个细菌感染的过程,这个细菌感染可以是婴儿在母体内就形成,也可以是在出生后的自发感染。当孕妇本身有细菌感染史的时候,就要预防新生儿有细菌感染的可能。另外,在生产的时候,也容易感染细菌,比如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中耳炎等,从而进一步发展成为败血症。

因此,孕妇在怀孕期间尽量不要到人口密集的场所,以免造成细菌感染,有了妇科炎症也要及时治疗,以免引发宫腔内的感染,危及到孩子的健康。

另外,新生儿出生以后的感染主要是来自脐部感染,因为新生儿脐带在两周内脱落。脐窝创面没有皮肤覆盖,血管尚未闭合,有时还会有渗血,加之脐凹易积水,且不易干燥,是细菌繁殖的好地方,容易引起脐炎,若细菌由此入血,也可发生败血症。所以,对此的预防措施就是要每天检查孩子的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不要受尿便污染,可以用75%酒精进行消毒,避免使用痱子粉,以防感染。很多人都说孩子脐带脱落的时候本来就会黄疸升高,但作为父母也要时刻注意孩子的情况,发现症状不对,就应该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