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一】;知(一)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二】。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三】。夫德,和也;道,理也【四】。德无不容,仁也【五】;道无不理,义也【六】;义明而物亲,忠(二)也【七】;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八】;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九】。礼乐遍(三)行,则天下乱矣【一0】。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一一】。

【一】【注】恬静而后知不荡,知不荡而性不失也。

【疏】恬,静也。古者圣人以道治身治国者,必以恬静之法养真实之知,使不荡于外也。

【释文】《治道》如字,又直吏反。《养知》音智。下以意求之。

【二】【注】夫无以知为而任其自知,则虽知周万物而恬然自得也。

【疏】率性而照,知生者也;无心而知,无以知为也。任知而往,无用造为,斯则无知而知,知而无知,非知之而知者也。故终日知而未尝知,亦未尝不知,终日为而未尝为,亦未尝不为,仍以此真知养于恬静。若不如是,何以恬乎!

【三】【注】知而非为,则无害于恬;恬而自为,则无伤于知;斯可谓交相养矣。二者交相养,则和理之分,岂出佗哉!

【疏】夫不能恬静,则何以生彼真知?不有真知,何能致兹恬静?是故恬由于知,所以能静;知资于静,所以获真知。故知之与恬,交相养也。斯则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在我而已,岂关他哉!

【四】【注】和,故无不得;道,故无不理。

【疏】德被于人,故以中和为义;理通于物,故以大道为名也。

【五】【注】无不容者,非为仁也,而仁迹行焉。

【疏】玄德深远,无不包容,慈爱弘博,仁迹斯见。

【六】【注】无不理者,非为义也,而义功着焉。

【疏】夫道能通物,物各当理,理既宜矣,义功着焉。

【七】【注】若夫义明而不由忠,则物愈疏。

【疏】义理明显,情率于中,既不矜矫,故物来亲附也。

【八】【注】仁义发中,而还任本怀,则志得矣,志得矣,其迹则乐也。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