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父母应该是这样的人:让孩子知道他们了解他的所作所为,但从不在孩子没有准备袒露和接受的情况下去出手戳穿。

一个6岁的小女孩儿,她画了一幅画,很漂亮,拿去向妈妈展示,妈妈在开心了几秒钟之后就马上警觉到:“不对呀,她不可能会画出这么有细节的竹节的。”这位母亲是聪明而敏锐的人,她立即向孩子指出:“你在撒谎,这不是你画的。妈妈早就说过,撒谎的孩子是最不好的孩子。”原本还充满着欢笑与自豪的女儿僵硬在那里。从此以后,她再不把自己的作品给母亲过目了。事实上是,这个孩子画了大部分的内容,只有竹节部分是她请求一个大哥哥帮她描修的。母亲断然的戳穿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何必呢?还不如假装不知道,不就是个竹节吗?孩子在受到妈妈的赞美和欣赏后,自然会在以后努力去画好它。妈妈完全可以这么说:“哟,宝贝都会画竹节了啊?真棒。什么时候学的呢?”假如他们之间的互动一直良好的话,可以肯定这孩子一定会告诉妈妈真实的情况。就算母亲想强调不撒谎这个品质的重要性,也可以这么问:“这画画得真不错,可是你不会画竹节啊,是谁教你的吗?还是别人帮你画的呢?”这样的处理结果无论如何都会比直接进行披露和教育要好得多。

我想说的是,就算想指出孩子的问题,最好的办法也依然是让孩子自己选择说出来。父母的“火眼金睛”是没有必要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假如您有这样的习惯,不妨深思一下:您那么做的目的,真的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吗?会不会有表现自己的成分呢?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又对心理咨询师有所期待,觉得咨询师能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也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来选择是否进行心理咨询。不要无所顾忌地对孩子说出所谓的“真相”,要婉转地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与关切。比如面对一个有严重抑郁倾向的孩子,父母在咨询之后感觉孩子必须接受心理辅导,那么可以这么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知道你这段时间很不开心,我们可能没有能力帮助你快点走出来,你是否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呢?”如此慢慢进行下去,让孩子最终自己选择说:“那好吧,我去心理咨询室试一试。”这样的选择表面上是孩子自己做出的,事实上父母从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既然是“改变孩子先改变父母”,父母改变自己的动力又从哪里来呢?他们会自愿选择心理咨询吗?非常值得庆幸!只要真正爱自己的孩子,一旦真的发现孩子的问题和自己有关,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主动接受心理调适。

爱是改变最强大的动力,虽然问题往往由爱而生。

注:本书不少地方都详细描述了心理咨询中的谈话细节,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叙事的方便,而是为了让父母了解一些与孩子良好沟通的方法,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心理咨询就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在信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心与心的交流,它同时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如果父母能对此有所领悟,那与孩子的交流就能变得有效而通畅。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