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加德纳的“多元智慧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瑞吉欧教育理念等为指引,针对主题探究活动中的主题生成、环境创设、材料提供、师幼互动、资源开发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获得省内外幼教专家、同行的充分肯定。

一、实践轨迹

1.挖掘适宜的主题内容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确定主题内容是最为首要最为关键的一步。我们对此秉持开放的态度,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挖掘、生成并确定合适的主题。

其一,由师幼互动生成。在幼儿兴趣的对象中引发主题是产生主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我们对幼儿的学习潜能有积极肯定的认识,并产生师幼的积极互动,就有可能生成活动主题。在实践中,我们重视师幼互动,注意倾听、观察幼儿,捕捉来自幼儿的有益信息,挖掘可开展的主题。如在一次的雕塑作品欣赏活动中,我们听到幼儿在谈论:“这个叔叔很帅,皮肤很亮很光滑,肌肉很发达,一块块鼓起来,他扔球的姿势很美。”“他的肩膀很宽,皮肤亮亮的,是古铜色的,好象阳光撒在他身上。”……捕捉到这些信息,我们抛出了“这些雕像美吗”、“什么地方美”等问题引发幼儿讨论,形成兴趣点和聚焦点,从而生成“人体美”主题。在实践中,我们注意捕捉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如“昆虫”、“汽车叭叭响”、“乐器”、“玩具店”等主题,均是根据幼儿兴趣且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产生的。

概括地说,我们注意选择幼儿兴趣的、幼儿具有生活经验基础、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幼儿能够实际操作的周围环境的事物作为主题,从而把主题探究活动置于成功的基石上。

其二,由教师预设。在主题生成中,我们除了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还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幼儿经验缺乏或生成主题有困难的情况下,教师适时介入,帮助预设主题,如小班主题“天线宝宝”。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经验匮乏、互动能力弱,在主题生成方面存在困难,而“天线宝宝”是幼儿熟悉、喜爱的电视节目,具体感性,贴近幼儿生活,且内容健康,体现朋友之间的友好互助,对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因此,我们预设其为主题。而一个主题的预设选择,既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应体现教育目标的落实。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