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古至今,人类一切的文明都是技术的产物”。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视技术的教育,是对于文明传承的关注和实践。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建立科学与技术的桥梁,实践科学和技术的融合,上好科技类的科学课,善于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技术,促进技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渗透,才能孕育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

当前的小学科学课的科技教育中,深刻的包含着演绎推理思想。科学技术课是对已经学过的科学知识的运用,这类课的上法也别具一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运用演绎法来指导科技教育。所谓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采用演绎法进行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科学技术教育中,渗透这一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将有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上科技课的时候,经常先思考科技制作需要哪些理论基础,哪些技术手段?思考如何把理论和技术融汇贯通?在设计、制作、反思各个环节都应该贵穿科学理论对技术的指导作用,体现着演绎推理思想的价值。

一、绘制草图──演绎理论对设计地指导

进行动手之前,教师如果能够对设计的理念进行有效的指导,那么学生的设计将沿着实践科学理论的道路向前,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演绎推理的水平。

我们在技术课上的演绎法,浓墨重彩于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推演。这是科技课的教学特点,更是科技课的的核心教学思想。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技术的依托,一切就成了空中楼阁。只有重视理论基础,才能制作出来具有生命力科技作品。

例如,我在教学教科版科学六上《用纸造一座“桥”》一课时,就重视理论对于设的指导作用。如何在指导学生设计时候渗透这些思想,将对学生产生长远的影响。教师的指导于细微处见真功夫,使用科学的理论来演绎设计的标准。本课的涉及理论的问题是,根据纸的特性,怎样增强桥面的抗弯曲能力?选择什么样的形状结构造桥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抗弯曲能力更强”的理论,来演绎增强桥面的厚度,运用“拱形抗弯曲能力强”的理论,来设计拱形桥面。只有在指导的时候渗透了这些理论指导,才能引领教学走向科学与高效,促进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