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后,幼儿会自发、本能地创作“歌曲”。这种“咿呀之歌”与幼儿的咿呀学语不同,有不同的音高、节奏。2岁后,幼儿创作的“咿呀之歌”会有明显进步,歌曲中已经有了重复和变化,向着较规则的模式发展。

这个阶段,幼儿对声音刺激的反应有明显的进步,不同类型的身体运动明显增加,包括抬起和放下脚后跟或脚尖、点头、向前后移动膝盖等。1岁半的幼儿已经有试图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协调的迹象。

成长档案

乐乐14个月了,每当电视里响起音乐的时候,他就会跟着音乐摆动身体。妈妈就说:“乐乐跳舞了!”,乐乐听到后,就会摆动的更起劲。后来,妈妈只要让乐乐表演跳舞,乐乐就会左右摆动身体。

——宝宝对音乐的节奏已有较鲜明的感受,他们会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这就是最初的舞蹈。用自己的身体来感受和表现律动的活动,表明宝宝已经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这对他们更加细致的体会音乐,表达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奇奇2岁多,他特别喜欢画画,不厌其烦地画出各种各样的圆圈,他指着一一头尖的大圆,说是桃子,指着另一个圆说是太阳。就这样自得其乐,能玩很长时间。

——两三岁的幼儿能够画出圆形,并将这些形状赋予意义。但这并不是幼儿有意识的绘画活动,因为,幼儿并不是在画之前就想好了要表现什么,而是随意画出来的,画完之后根据自己所熟悉的图形加以命名。此时,应鼓励他们随意涂抹,并进行发散想象活动。

3-7岁

审美形式化时期

发展特征

美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伴随着幼儿的认知、理解和想象能力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并从其他的情感中逐渐分化出来。对于美的符号化、形式化具有感知力,是幼儿美感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3岁后,幼儿能够感受线条、形状、色彩等符号所表达情感、意蕴。这个阶段的幼儿更加专注于艺术作品外在的、普遍的形式化特征,对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产生移情式体验,这就使他们初步具备了作为一个欣赏者所需要的条件。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对欣赏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形象的整体把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

幼儿对于音乐和诗歌中的节奏感更加关注,能够感受音乐中的旋律美。幼儿可以跟随音乐作律动或舞蹈,能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自发地舞蹈,或者用图形等方式表现音乐的特点。此外,儿童在音乐方面所具有的节奏感、旋律感也会表现在他们绘画的色彩搭配与构图等方面。

在艺术创作方面,也表现出了形式化的特征。比如在绘画中,幼儿有意识的用线条、形状等视觉形式来表现现实中的事物。在绘画中,位置、比例、结构、形状都能够正确处理,而且,所画的角色都具有一定的动作和神态。在绘画中,也表现出越来越丰富的想象力。对美的感受从现实中的形式美的再现,发展为对想象中的事物的形式美的构造。

成长档案

3岁的丁丁有一次为穿什么衣服去幼儿园与妈妈发生争执。妈妈从保暖的角度,让她穿厚一些,而丁丁执意要穿漂亮的小裙子。妈妈很纳闷,3岁的小不点就学“臭美”了?

—— 3岁幼儿,已具有了朦胧的审美态度,开始接受优美的事物,欣赏它,并产生美感体验。若成人在孩子,尤其是女孩面前,常提衣服漂亮、头饰漂亮等,会使孩子将自己的穿着和外貌纳入审美的对象中。

幼儿对自己的美的关注也是因自我意识萌发而产生的,父母可利用这个时机,恰当的、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爱美观。

叶子4岁半时,会指着一个瓷盘说:“是谁让这个盘子这么美,就像一幅画!”快5岁时,叶子会说:“云彩多么好看呀,天空是蔚蓝的、而它是洁白的、粉红的。”她看到一只鸟非过,还会说:“它飞得多么美啊,真是金光闪烁。”

—— 这个阶段的幼儿已形成一定的审美趣味,能发现生活和自然中的美,他们沉浸于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中,并能够表达出对美的赞叹之情。在对美的感受中,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大大地增强,他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事物本身的美,还会根据自己的想象,给事物附加上一些美的形式或特征,其实,这已经是在创造美了。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