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呆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尽管身为一线教师,但每每看着身边孩子们无邪的笑脸、沉重的书包、高居不下的近视率,我常常在想: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能过上加拿大孩子一样的生活?身为教师的我,很无奈,也很心酸,无奈是因为我无法改变很多,心酸是为我女儿及其同龄人那过早失去的童年。

加拿大的小学重视阅读,学生每周都有几天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作业也都以课题为主,培养了孩子独立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的能力。没有那么多的课外作业,学生们在故事书中学习语言,在故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在森林里学习生存的技巧,在旧货买卖中学习数学,到天文馆到国家科技中心感受科技的魅力。对孩子们来说,学校是他们上学的地方,也是他们玩的地方。

有老师可能会说:加拿大学校小班教学,教师待遇好,如果给我那么小的班级,给我那么高的待遇,我也行。这个不假,一个班级二十来人,这个人数说实话,是我做梦都想的环境,但是背后的东西我却很难掌握: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实践能力,讲究因材施教,提倡寓教于乐。在加拿大的时候,没有德育课,但是学校里的楼梯间、教室里、校长办公室里,贴着四个词,并做了详细的解释:尊重,合作,反思,责任。这一切的一切,其实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也许,我们有一万个否定这个梦想的理由。比如,教育的不均衡,最简单的如北京、上海的高考分数线远低于江苏;工作的不平等,一个在垄断企业工作的正式员工的收入远高于一个泥瓦工,社会尊重程度也是天差万别,而加拿大往往是体力劳动者拿高薪。再加上独生子女制度,一家就一个孩子,就是一个或者几个家庭倾其所有投资到了一个未知的“股票”上,家长的压力可想而知。这些都逼迫着家长做出无奈的选择,而这些压力都是我们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有一些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缓解,同为家长,我理解,但是,我们应该为现实的改变做出更多努力。

让每个孩子多读一些经典,与书为伴,这些比上兴趣班有益得多。让孩子懂得尊重、责任,这个比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让孩子多出去走走,到大自然中去,其实很多知识的获得都来自自然。让孩子们学习的很多书本的知识,在游戏中我们都能得到,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去游戏呢?

记得有一年去荷兰考察,当地的就业压力非常大,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问当地的主管部门:那你们的应试教育是不是很厉害。他们否定了并告诉我们,学校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的性格、思维都是不一样的,也决定了他会从事某种职业,如果孩子不适合某种职业,而我们硬要将他们往上面引,反倒没有好的效果。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但我们更希望孩子能成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既然是孩子,就应该有属于孩子的快乐,这就是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