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聪明或智能有七种,这七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智能——不是学生围绕家长或老师转,而是家长或老师围绕学生转——不是特长发展围绕全面发展转,而是全面发展围绕特长发展转——“全面发展”容易被误解为“均衡发展”甚至是“平均发展”。

传统的智力理论相信人的智商是有差别的。某人聪明,就认为那人的智商高。愚笨的人则被视为 “弱智”。

与传统的智商理论不同,美国学者加德纳(Gardner, H。)提出“多元智能”的说法。按照加德纳的解释,人的聪明或智能有七种: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后来,加德纳又增加“自然观察” 智能)。

这七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智能。有的人长于语言智能,有的人长于数学逻辑智能。有的人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不发达,但是,他却长于身体运动智能或人际关系智能。

按照“多元智能”的思路,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人和人之间有不同的聪明,而且“生来就不同”。

如果承认这个结论,那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必须发生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学生适应家长或老师的教育方法,而是家长或老师主动适应学生的特点。不是学生围绕家长或老师转,而是家长或老师围绕学生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智力不同程度的组合,问题不再是一个学生有多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

第二个“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特长发展围绕全面发展转,而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人和人之间有不同的聪明,而且“生来就不同”。是全面发展围绕特长发展转。“当代没有人能够学会需要学会的一切东西。” 既然没有人能够学会所有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学习所有的知识,而应该顺应孩子的优势智能,让孩子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现在看来,中国的高考制度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高考以及招生制度虽然通过文科和理科的分类方式为“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提供相应的选择。但是,选择“文科”的学生依然要学习大量的理科知识;选择理科的学生依然要学习大量的文科知识。高考制度的考核依据是“全面发展”,这是对的。但遗憾的是,“全面发展”容易被误解为“均衡发展”甚至是“平均发展”。高考制度所警惕的是“畸形发展”,这个警惕也是对的。但遗憾的是,这个警惕容易让人“神经过敏”,把原本美好的“特长发展”“优势发展”一律视为“畸形发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