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简单照搬教材中的情景与问题,而是借用了这个思路,改为真实的课堂情境设计问题引入,而把教材中的引入例题作为课后练习处理,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活动的生成性,效果较好。另外一方面,我以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为教学起点,复习已有的表示位置的知识,为学习数对作铺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并获得新知。

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想到数对应由学生进行探索得到,但是看看数对的表示方式挺简单的,也就觉得没有探索的必要。所以数对的出现是由学生通过预习得来的,这样就直接介绍了数对。但通过试教,我发现这恰恰是教学的关键。思考之后,我将程序进行了全盘修改。让学生经历由“实物——点阵——方格——坐标”逐渐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发展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普通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发展,体验创造数学的乐趣。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边找到数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数学科代表的位置:一是让学生明白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二是让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数对的应用,向学生介绍经纬线的知识,利用数对让学生填图、识图、安排座位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找准知识的建构点,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学习过程。

“数对”的概念离学生已有的生活比较远,学生不易理解。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座位为辅助手段,有意地创设多个活动: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描述数学科代表的位置认识到确定位置也要有一定的标准——让学生确定教室中自己实际的位置——在平面座次表中找到位置——用方格纸点出位置——用数对表示点。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思维的提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结构清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3、评价方式的多维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本节课合理的整合了课程资源将评价贯穿于全课的始终。在介绍同学位置时,师生评价;在座次表上找位置时用计算机瞬时评价;用方格纸点出位置时,采用同学们猜测是谁的方式评价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老师的赞赏和肯定,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关怀,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张扬。同时,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不仅巩固所学,而且感到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提高了课堂效益。但是在看电影找位置这一环节中,没有体现出评价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