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前言

在三位导师的共同协商、引领下,我们小组接受了命题为“生活中的小工具”的主题式研讨活动。接受命题后,导师带领我们共同探讨、分析了“工具的概念”、“工具的种类”以及“幼儿身边的小工具”等几个问题。

同时,带领我们分享了案例: 大班主题活动《小工具、大妙用》下的主题背景、主题目标以及开展情况、课例《寻找梨的秘密》、《锯子的使用》、《敲核桃》、《制作天枰》、《玩降落伞》等。这些案例的提出,不仅帮助我们加深了对主题“生活中的小工具”的理解,同时拓展了我们的思维和路线,为我们设计教学活动开阔了思路。

二、个人对主题的剖析与理解

1、再一次界定“工具”的概念,寻求活动设计的价值取向。工具:原指工作时所需的器具,后引申为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其价值为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

2、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工具的种类和内容。根据工具的用途,可简单氛围以下几类:学习工具(剪刀、卷笔刀、尺子、订书机、回形针……)、厨房工具(筷子、刀子、铲子、刨子……)、生活工具(各式夹子、扫帚簸箕、起子……)、通讯工具、交通工具……当然很多小工具都跟人类的职业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我们也可以根据各种职业划分各种工具,例如木匠、花匠、厨师、鞋匠等。

3、对科学活动领域目标的思考。 本着“从生活中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教育理念,着重寻找生活中需要用到小工具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经验的提升和成就感的体验。

三、活动框架设计

1、活动主线:解决存储粮食(黄豆、大米)的生活问题。

2、主要问题:黄豆和大米混合、存放的玻璃瓶瓶底装有棉球且瓶颈较小。

3、所需工具:筛子、镊子、漏斗

4、框架结构:激发兴趣,发现问题----操作体验、验证猜想----交流分享、感受便捷----流水操作、充分体验。主要通过三次操作感受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便捷性(第一次:徒手操作、发现问题;第二次:工具使用、感受便捷;第三次:流水操作、加深体验)。

四、环节设计与分析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个用透明胶带密封的大纸箱,引发思考“如何打开箱子”,引导幼儿回忆相关生活经验。最后使用小刀打开了箱子,让幼儿初步感知工具的作用。)

价值分析: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好奇心和探究欲是是幼儿科学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第二环节:发现问题、大胆猜想。

(教师出示材料,介绍任务,幼儿徒手操作感受任务的不可完成)

价值分析:

幼儿在徒手操作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问题和疑惑,教师适时引导幼儿分析面临的问题,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是否敢于大胆猜想和假设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第三环节:操作体验、验证猜想

(教师介绍小工具,幼儿选择工具进行操作)

价值分析:

通过两次相同时间内所完成的任务量的不同,幼儿真切地体验到工具的作用以及带来的便捷性。此环节的设计打破以往传统科学活动中幼儿只是以“听”和“看”为主的教学模式.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究解决问题,并懂得尊重事实是最起码的科学态度。

第四环节:流水操作、加深体验

(教师创设流水线操作,幼儿对多种工具进行体验操作,加深感受)

价值分析:

通过将三种工具进行流水线的分配,让孩子自由选择操作。弥补首次操作一种工具运用体验的缺陷,同时加深对工具便利性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