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牵动千家万户。在专科医生眼中稀松寻常的病情与征象,在一批批年轻家长心中却是严阵以待的挑战和难题。即便是学术会议召开期间,专家仍然挤出时间不厌其烦地开展常见病知识传播。因为,再大的事情比不上家人健康,再小的病症也需要关注—

病况1 Hp感染与生长发育

成人中司空见惯的胃肠道Hp感染,儿童中也不乏小患者。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引起儿童消化道疾病,且可以对儿童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幽门螺杆菌是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之一。从成人中获得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人的一生中感染Hp的最主要年龄阶段是在儿童时期,尤其是在出生后最初几年内。大部分患儿没有腹痛、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食欲不振,提示营养不良、贫血、易感儿的发病原因可能与Hp感染有关,应及时检测Hp,早期发现,对症处理。

在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和上海市护理学会儿科专委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东方儿科大会”进行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黄瑛教授指出,Hp感染在家庭内有聚集现象,通过密切的生活接触存在人人及口口传播的可能性。家长在喂食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可咀嚼食物后再喂。有资料调查显示,血清Hp-IgG阳性患儿的家长中有不少胃病或存在Hp感染史。

病况2 “代谢综合征”走向孩子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流行情况呈现爆发趋势,“代谢综合征”也随之年轻化了。肥胖是代谢综合征重要的促发因素,对成人是这样,对儿童、青少年也不例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于浩泳建议,家长应从自身做起,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科学的饮食结构,切勿轻信偏信,避免过多、过频食用那些“垃圾食品”;儿童和青少年要重视体能锻炼。目前我国应试教育和工作节奏快、高竞争环境的现状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改变,但作为老师和父母,要注意权衡、摆正心态,减轻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压力,同时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时间;另外,在学校设立健康教育课程,使孩子们了解哪些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知晓糖尿病、高血压等高患病率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病规律和预防措施。

病况3 “秋泻”用消炎药无效

每年11月至次年1-2月,是6个月至2岁婴幼儿“秋季腹泻”的高发期。“秋泻”是因为感染轮状病毒而引起的。成人一旦接触到这种病毒,又在没有做好清洁卫生的情况下给宝宝喂东西吃,或者食物本身不卫生,都有可能使病毒从口腔进入宝宝体内。如果宝宝接触患病的孩子,空气中有病毒,也可能通过呼吸道被传染。

宝宝在感染了轮状病毒后,有时可能会发烧,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以及突然性的激烈呕吐。排便平均一天五六次,多的达到数十次,大便稀薄,表现为清水样或蛋花汤样,有时呈白色米汤样,带有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化验大便时有少量白细胞。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黄瑛教授特别提醒,由于腹泻由病毒引起,用消炎药治疗无效。为了防止宝宝脱水,采取以口服补液盐为主的治疗方案。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运用肠道黏膜保护剂。病程大约1周。

病况4 哮喘儿不误接种疫苗

从现在起到明年初,进入到一年中流感易高发的时期。流感是可以预防的,接种疫苗是主动预防方式,应加强肺炎球菌疫苗等基础免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洪建国教授指出,总体而言,目前所使用的疫苗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万分之一左右,且其中大多数为一过性局部反应,对人体影响不大。患哮喘的孩子同样需要接受全程足量的疫苗接种。接种疫苗一般不会诱发哮喘。但是,如果孩子正在哮喘发病期间,或者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最好暂缓接种疫苗。